但是传说不同于资料,研究茶史也一样需要有资料来佐证,陆廷灿,清康雍年间人,曾经在福建崇安任县令六年,崇安就是现在的武夷山市,在任期间尽职爱民,经常入民间特别是茶农中间访问民情,从崇安县令致仕以后就潜心编撰茶书,其编撰的《续茶经》七万多字,是清代字数最多,内容最丰富的一部综合茶书(陆羽的茶经是七千多字),其中涉及到武夷山制茶部分,有松萝法做的绿茶,也有烘焙的青茶,产地加工方法,很遗憾全书没有提到类似红茶的加工方法。
另外查阅一些与茶叶加工贸易有关的清代前期的地方志中记载的也是茶商收购大量的绿茶,青茶在武夷下梅集中(下梅也成了武夷茶路的起点),然后翻越大山到达江西的铅山,利用水路到九江汇集从徽州,浙西来的茶叶,再沿赣江逆流到南雄,陆路翻越梅岭,到广东以后再水运到广州,等待第二年春天的洋流季风,通过印度洋去往欧洲,从这一路的航程来看,当时中国茶叶到达欧洲需要一年多两年,而且贸易的茶叶也似乎没有红茶,只有绿茶和青茶,产地也不限于武夷,而是包括浙江安徽江西等众多产区,而这些茶叶到欧洲汤色发红是经年累月的运输以后,绿茶青茶的氧化发酵情况。
瑞典的哥德堡号沉船打捞也能证明这一点,这艘1745年沉没的货船上在密闭货舱发现了大量的松萝茶 作为中瑞贸易的见证,哥德堡三号仿古船访问中国的时候,将部分沉船打捞的松萝茶转赠杭州的茶叶博物馆收藏。看完了以上的历史资料会发现古代的欧洲人喝的陈年氧化的绿茶青茶,所以在英语中介绍武夷红茶的本意是黑茶。我是做龙井批发的,接触的也是绿茶为主,知道绿茶在陈茶氧化以后会产生难闻的陈味,欧洲人最早在没有茶叶的情况下饮用这样陈化的黑茶,在改变口感上添加牛奶糖等就不足为怪了,而当英国在印度斯里兰卡肯尼亚等殖民地种植茶叶用工业化模式加工红茶的时候,从中国这样运输过去的黑茶在西方自然市场萎缩了。
据说英国人很爱喝红茶,是什么原因?
1.传入英国最早的是绿茶,时间是1610年前后。2.茶叶输入英国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关于茶是“天使”还是“魔鬼”的争议一直存在。最后,刺激性较弱的红茶代替了绿茶。3.英国人中餐与晚餐之间的间隔时间长达八九个小时,因此每到下午四五点钟,英国人需要进食一些甜品和饮料,于是形成了英国人的“下午茶”时间:红茶 牛奶 糖 点心。
中国茶讲究发酵和制作方法,茶业的制作程序包括杀青、揉捻、发酵、干燥等,这些步骤决定了茶叶的色泽、香气和味道,大致可分类为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黄茶、黑茶和花茶类,擅长发挥茶叶浑然天成的自然风味;也有加入花香的茉莉花茶。中国的饮茶方式是清饮法,泡茶过程也和红茶不同。拿英国茶来说吧 。英国茶主要以红茶为主,以茶叶产地区分各种红茶的个性,大致有阿萨姆红茶、锡兰红茶、大吉岭红茶等。
另外,以红茶为基底,加上花、果调制的加味茶也是英国茶的特色,最著名的就是加入佛手柑香气的伯爵红茶,简单的说英国茶主要是混合茶,以红茶为基茶,混合佛手柑、红花、金盏花等等。--不过搭配并不是固定的,专业的调配对水平要求也很高,不是说简单的混合出来就结束了,不太懂的人在超市或网上买到一些便宜的所谓调和茶的回来喝着不好,就会认为英国茶粗制滥造,其实不止是茶叶问题,冲泡方法也会影响口感。
英国人喜欢喝红茶,而且英国的红茶在世界茶类销量最大。要探究英国人喜欢喝红茶的原因我觉得可以从这几个方面来说:1.水质原因其实从很多资料里我们都可以发现英国的水质太差了,除了曾经工业大国的基础让雨水的酸度较高外,这个岛国的约克郡的水基本上都属于硬水。长期使用硬水,就会使身体有脱毛,脱发的反应,比如像英国的威廉王子,还有杰森斯坦森啊,脱发都很厉害。
也因为这一点,其他种类的中国茶,绿茶,轻发酵的乌龙茶,这些泡出来个茶汤都会失衡,香气闷钝,苦涩加重,所以全发酵的红茶更能胜任,更适合英国的水质。2.运输原因当年东西方最为方便的运输方式就是海航。但是从中国到英国怎么也得好几个月,船上湿气又大,鲜嫩的绿茶有经不起这样的折腾,到了目的地已经口味变异风味不在。
偶尔红茶,可以长期保存,有运输到横跨半个地球的英国,自然是它更受英国商家的欢迎呢。3.口感原因红茶风靡英国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因就是他的口味。小日本,即便近水楼台先得月,但日本人还是更,偏爱绿茶,或青茶。相反,欧洲人偏好重口浓郁的滋味儿,这点这一点也可以从他们使用的香料或饮的烈酒看得出来,况且红茶作为全发酵茶,包容性大,加奶加糖都可以,很适合他们日常饮用的口味。
可能有几个原因一是茶原产于中国,因为物流的原因,茶从中国运到欧洲都快大半年了,有好 的绿茶也应该变质了。他们体会不到绿茶的清香二是,红茶比绿茶更容易保存,在常温下变质没那么快。好的红茶又有点甜香,花香。国外人比较喜欢。三是,老外喝茶喜欢加些乱七八糟的东西,就如中国的茉莉花茶特别在国外受欢迎一样。外国人喝茶喜欢加糖,啊奶啊,薄荷啊,柠檬啊,香草之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