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是鲜卑汉人混血的朝代,所以培养了一批回鲜卑人专门在中原答养马,但安史之乱后,这些马倌都各奔东西,中原地区优良战马开始短缺。到了唐高宗后期、武则天时期及唐中宗时期,由于所用非人再加上战争的多次消耗,军马的数量急剧减少,马政一度衰落。到了唐玄宗开元初年,监牧中的马匹只有二十四万匹。开元十三年(725年),马匹数量有所增加,由原来的二十四万匹,增长到四十三万匹。
尽管如此,中原地区是出不了好马的,优质战马一需要广阔草原,二要有狼群这样的天敌,三要有优秀马倌培训,不然的话,再好的骏马,经过了几代之后也会退化,跟草原马无法比肩。武德九年(626年)七月,突厥颉利可汗亲自率领10余万骑进寇武功(今陕西省武功县西北武功镇),迫使唐京师长安戒严。同年八月,颉利可汗带兵打到了天子脚下——渭水便桥北,距长安只有20余公里。
此后唐太宗对突厥的战略方针,基本以分化瓦解,在其内部制造分裂为主,以李靖征讨为辅。这个时期,东突厥内斗不断(比如突利可汗和颉利可汗就势同水火),自顾不暇,不断有“突奸”卖国投唐,大大削弱了突厥战斗力。不然的话,唐朝能否自卫都是问题,出兵青藏高原更是力不从心。安史之乱后,唐朝由盛而衰,藩镇割据、内乱不止更没有能力出兵西域了。
反观元朝和清朝,都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他们拥有千里牧场,胯下是名震中外的蒙古马。此马是中国乃至全世界较为古老的马种之一,产自内蒙古草原,是典型的草原马种。蒙古马体格不大,但身躯粗壮,四肢坚实有力,它耐力惊人,爆发力强,生命力顽强,能够在艰苦恶劣的环境下生存。8小时可走60公里左右路程。蒙古马在战场上表现优秀,沉着镇定,不惊不诈,勇猛无比。
再加上游牧民族四海为家,充满进取精神,具有草原狼的团队精神,战斗力非一般军队能比,因此他们具备远征的实力。清军依赖的也是蒙古马,骑兵也是其主力,征战青藏高原也不是难事。和西藏力量对比不同唐朝时期,无论是突厥,还是回纥、薛延陀都处于蒸蒸日上时期,军队战斗力强大。东突厥灭亡后,薛延陀趁机崛起,占据了大部分原东突厥的地盘,拥有二十万精锐骑兵,战斗力空前强大。
青藏高原的吐蕃政权,成立于629年,比唐朝晚了11年。吐蕃是松赞干布创立的,成立之时已经统一了西藏,具备跟唐朝抗衡的条件。事实上吐蕃成立后一直在发展壮大、开疆扩土。吐蕃成立40年后,灭掉位于祁连山脉和黄河上游谷地的鲜卑族建立的吐谷浑政权,实力更加强劲。而唐朝内乱不止,开始由盛而衰;先是安史之乱、朱泚之乱,之后是藩镇之祸、牛李党争和甘露之变,没有一天消停过。
而元朝时期,成吉思汗的蒙古大军所向披靡,远征欧洲,西域不在话下。清朝康熙、乾隆时期,也是清朝最强盛时期,出兵西藏不是问题。而元朝和清朝时期,吐蕃已经衰落,(在唐朝末期,吐蕃已经奄奄一息)9世纪后半叶经过一场席卷吐蕃全境的奴隶平民大起义之后,到了10世纪初吐蕃已经四分五裂。严格地说,这时候的吐蕃已经不是一个国家。
这一混乱局面延续近4个世纪,直到被元朝占领,成为其统治区域。这时候元朝出兵青藏高原,推翻那里的政权,就像秋风扫落叶那样容易。相比之下,清朝没有对西藏实行过实际统治,那里的统治者只是接受了册封,拥有很大的自治权。1642年,明朝灭亡前两年,蒙古和硕特部首领固始汗率领和硕特部攻进西藏,建立甘丹颇章王朝,时间长达80年。
1653年,固始汗接受清朝顺治皇帝册封,隶属于中央政权之下。换言之,清朝皇帝没有大动干戈,就取得了对西藏的名义统治权。清朝乾隆时期,清军出兵青藏高原,远征对象是准噶尔汗国。准噶尔是西部卫拉特蒙古中的一个部落,在明末清初形成准噶尔、杜尔伯特、和硕特、辉特部四大部落。清朝和准噶尔汗国的战争,开始于清朝初期,当时清朝进入康乾盛世,八旗骑兵风头正劲敌。
尽管如此,战争也打得非常艰苦。战争从1690年(清康熙二十九年),开始,直到1757年(清乾隆二十二年),才结束,经历3个朝代,三朝,历时68年,最终才平息了息乱,取得了完全胜利。由此可见,清朝的实力是一方面,决心也是一方面。战略方针和格局不同一个王朝的国策,取决于统治者的战略方针。如果统治者像成吉思汗一样,战略目标是开疆扩土,那就没有打不了的仗。
而唐太宗的战略目标是守成,是让百姓安居乐业,不愿意穷兵黩武,所以他没有不惜代价去发动战争,出兵青藏高原。比如按照唐朝的国力,购买游牧民族的战马还是能做到的。但是统治者却认为这样做没用,态度非常消极,即使人家卖给自己也不想买。《唐书回纥传》记载,回纥经常南下强迫唐朝购买自己的马匹,每年都数万匹,有一年甚至达到十万匹。
这对唐朝来说是好事,正好可以用这些骏马准备军队。但是唐朝皇帝却叫苦连天,不愿意买。——“番得帛无厌,我得马无用,朝廷甚苦之。”所以唐朝对吐蕃和西域其它政权的战略方针是和为贵,和亲与“会盟”为主。而元朝和清朝统治者,都非常好战,说好听的是雄才大略,说难听则是穷兵黩武,为了统一西藏花费多少军费也在所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