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石形成的难度比较高,万不存一,那些能够形成明显化石的多是体型较大的生物,而体型小的没有硬质结构的生物形成化石的可能要更低一些。而且体积大的化石是更容易发现的,体积微小的生物化石或者印迹化石,则需要细细排查,发现的几率要低一些。多种因素导致人产生错觉,认为史前的动物体型都比较大,而实际上恐龙时代和现代生物最大的动物体型都差不多,只是有一个明显的区别,那就是陆地上动物的体型的演化。
陆地上曾出现过体型与蓝鲸大致相当的恐龙,也出现过长达几米的昆虫,曾经有科学家认为体型的差异是当时地球大气含氧量的差异,但在生物学研究中,在氧含量较高的环境中饲养昆虫,昆虫的体型能够增大一些,但是却也有限,不能无限制地长下去,体型增大30%就不错了。地质学研究却发现,石炭纪的大气氧含量在35%左右,那时候有不少大型昆虫,可是恐龙时代并没有来临,而在后来的二叠纪,大气氧含量降低到15%左右,巨型动物的时代却来临了,出现了很多大型的恐龙,可见体型不是单一地受氧含量的影响。
最主要的大概是地球环境因素,地球的环境整体上是不断变化的,但是在某些历史时期内,却会相对地保持稳定,在历史上几次大型动物较为集中的时期,都是环境长期较为稳定的时期,地球陆地植物丰茂可以为动物提供充足的食物,动物们可以放肆地繁殖生长,由于生存竞争的因素,那些体型大的相对更容易活下来,于是动物的体型大致向这个方向发展。
为什么水星那么小,离太阳那么近却没被太阳吞噬?
谢邀。相比起其他行星,水星确实较小,并且还是靠近太阳的行星,但这与水星会不会被太阳吞噬没有直接联系。不是天体小,与太阳的距离近,就会被太阳吞噬掉。要知道,NASA在今年发射的帕克太阳探测器与太阳的最近距离将只有690万公里,这要比水星和太阳的距离(平均5800万公里)近多了。而且帕克太阳探测器的质量只有几百公斤,这也比水星轻多了。
尽管如此,帕克太阳探测器也不会掉进太阳中。太阳的质量很大,它那强大的引力会把太阳系内的所有天体都吸引过去。但与此同时,天体以相应的速度绕着太阳快速运动,这样就能避免掉进太阳中。水星以每秒47.4公里的平均速度绕着太阳运动,太阳的引力就不会把水拉过去。天体距离太阳越近,所需的轨道速度也会越快,这样才能避免掉进太阳里。
帕克太阳探测器那么靠近太阳而不会被吞噬,正是因为它也以相应的速度绕行太阳,它在近日点的速度将高达69万公里/小时,即192公里/秒。同样的道理,人造卫星不会掉到地球上,也是因为它们以合适的速度绕着地球旋转。另外,根据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和圆周运动规律可知,如果把水星换成其他行星,只要它们的轨道速度还是47.4公里/秒,它们就能在原先水星轨道上绕着太阳运动,这与行星本身的质量大小无关(只要质量远小于太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