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茶是如何制成的?
在中国的六大茶类中,白茶是唯一一款无需任何修饰敢素颜出镜的茶类。鲜嫩的茶芽摘下来,经过日晒或阴干,自然萎凋并干燥,这就是白茶,这种简单到极致的工艺,所以冠以茶类中的“极简主义”。白茶制作需要采摘、萎凋、干燥三步流程,每道工序简约而不简单。单是春日里的采茶就有“雨天不采,露水未干不采,细瘦芽不采,紫色芽头不采,风伤芽不采,人为损伤芽不采,虫伤芽不采,开心芽不采,空心芽不采,病态芽不采,病态芽不采。
”就有十不采的规矩。 萎凋是形成白茶品质的关键工序。采下的新鲜茶叶薄薄地摊放在竹席上,置于微弱的阳光下,让其自然萎凋。晒出好茶,不仅需要根据风向、光照、温度因素调整晾晒方式。过度萎凋,白茶不免会有焖熟感,沾染了烟火气息;萎凋过轻,则会有青草味,严重影响茶叶的口感和品质。干燥是白茶工艺的最后一步,传统的干燥工艺均以生晒完成。
相关科学研究证明,茶叶水分含量低于7%时,水成单分子层,空气中的水进不来,利于茶叶品质的稳定。因此,在干燥环节中,7%的含水量成为了标准。从采摘到干燥,白茶的工艺简单,近乎天然,既不破坏酶的活性,又不促进氧化作用。采摘后不经杀青或揉捻,既不像绿茶那样制止茶多酚氧化,也不像红茶那样促进它的氧化,保持了茶叶原有的清香,全然“不食人间烟火”。
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白茶,始自白毫银针的创制。而白毫银针有福鼎产的“北路”和政和产的“南路”之分。福鼎的“银针”一开始是用当地的菜茶制作,但是效果不理想,所以一直到发现了茶树良种福鼎大白差和福鼎大毫茶后,才在光绪十二年(1886年)开始制作商品化的白毫银针。首先简单介绍下政和大白茶:政和的白毫银针,相传是在光绪六年(1880年),政和东城十余里外的铁山镇农民魏年家的老院中野生着一颗茶树(政和大白茶树),不料墙塌下来把树压倒后,竟然长出了新苗,当地人无意中发现了发明压条繁殖衍生茶苗的新方法。
这之后的政和大白茶被逐渐推广,到十年后(1890)终于制出政和白毫银针。和菜茶相比,政和大白茶的茶芽要肥壮数倍,而它属于迟芽种,是芽叶上茸毛特多的无性繁殖系品种,采取压条或扦插方法进行繁殖,性状整齐。政和大白茶其特点:叶面隆起,数中叶、迟芽、无性系品种,抗逆性(包括抗寒、抗旱、抗病虫)强,能忍受寒冻,就是在零下3-4℃也少受冻害,所以在高山区多的政和县长势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