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后经历了元朝对华夏大地的摧毁,社会的倒退,到了明清时期人们又变成了一日两餐,根据《北中国纪行》的记载“各人饮食大概一日两次……上海相同”,其实不止平民如此,皇帝亦是如此,就如乾隆皇帝,一天也只是吃两顿饭,即“早膳”与“晚膳”,甚至到了1934年时羌族的同胞们是一日两餐。
六、七十年代,在农村你饮什么酒?
在六、七十年代,农村人很少去买啤酒喝,一是不好喝,二是不过瘾,所以主要都是喝白酒,白酒就是高粱烤的酒,一般凭票供应,现在要喝那种酒,那时候要7角,现在恐怕要上百元一斤,还不容易买到真的。如今市场上卖的高梁酒基本要上一斤是80元以上,而且不一定是全高梁酒,参和一点高粱就算是不错的了,从味道上差别很大,而且冒牌货比较多。
听“酒坊老板”们说,现在不可能全用高粱烤酒,造价太大了,因为我们这里种红高粱的人少了,甚至是没有,过去生产队时期到处都栽有红高粱而且还有交售任务,现在打起锣找就找不出来。在六七十年什代,除了国家计划供应的白酒外,为了满足人们的需求,各地方还用其他作物来代替烤白酒,一是可以大量供应不凭票,二是价格比高粱酒低,因此农村不少的红白喜事,请工建造等,基本上都是用这类酒待客,有些酒瘾大的人也常买这些酒喝。
普洱熟茶当然可以用来调饮,实际上任何茶都可以用来调饮。问题的关键只在于:你喜欢调出什么样的茶饮来? 跟其他茶相比,普洱熟茶的特点是:不苦、不涩、不香、浓稠、有黑茶特有的“渥堆”味。尤其是这个“渥堆味”,有人很喜欢,也有很多人很不喜欢。如果你喜欢它,那么用普洱熟茶来调饮可以获得更丰富多样的茶饮;如果不喜欢,完全没有必要为了所谓的“普洱茶茶的健康功效”或者“大家都说普洱茶好”而去喝它,或者用它做调饮。
针对普洱熟茶的特点,调饮的方式很多种,看你喜欢什么样的。比如: 用开水冲泡,加入姜片或者柠檬,可以使味道更为丰富,姜或者柠檬的味道可以对抗“渥堆味”,这是老外调饮常见的操作; 在冲泡好的茶汤中加入全脂奶粉或者牛奶以及适当的糖,可以获得“普洱奶茶”,跟通常的红茶奶茶相比风味有自己的特色; 普洱熟茶也可以跟其他茶类搭配来进行冲泡,比如跟红茶或者氧化程度较高的乌龙茶搭配,获得的茶汤更为浓稠,而且弥补了熟普本身香味不足的缺陷; 我还试过普洱熟茶与桂圆、红枣一起煮,味道也很不错。
古代的人都是一日两餐,是什么时间改成一日三餐的?
这里要分开来讲,宋之前为一日两餐、汉以后有“加餐”、晚清才正式形成一日三餐的习惯。可能我们现代人都已习惯一日三餐,但大家知不知道秦汉以前的古人们一天只吃两顿饭,因为农业的不发达,粮食实际上十分的有限,所以即使是两顿饭这点也是要视人区别对待的。在商朝之前的部落时期,因为食物的匮乏,人们没有一个固定的吃饭时间,到了商朝以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升,这才逐步形成了定时吃饭的习惯。
商朝起,人们以两餐制,第一餐在每天的上午7-9点进食,称为“大食”;第二餐则在下午的3-5点,称为“小食”。因为两餐的时间‘约定成俗’,这两个时间点也被纳为了“时辰”专名。到了宋朝以后,小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随着而来的是宋朝人们夜生活的逐步丰富,人们开始有了吃夜宵的习惯(某种意义上的一日三餐)。随后经历了元朝对华夏大地的摧毁,社会的倒退,到了明清时期人们又变成了一日两餐,根据《北中国纪行》的记载“各人饮食大概一日两次……上海相同”,其实不止平民如此,皇帝亦是如此,就如乾隆皇帝,一天也只是吃两顿饭,即“早膳”与“晚膳”,甚至到了1934年时羌族的同胞们还是一日两餐。
那么一日三餐是怎么来的呢?这得从加餐说起,汉朝后开始出现加餐的情况,那个时候还不算真正的一日三餐,因为这个加餐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首先是加餐的现象存在于有权有钱的人家与从事体力劳动者身上,大部分的人还是一日两餐,首先是因为有钱人加的起餐,而从事体力劳动者如果不加餐到下午了也干不动活。而且这加餐并没有在全社会推广,且没有形成一个固定性,也是有时候加有时候不加。
到了明朝,根据《明代社会生活史》一书中记载,明朝江南地区比较富裕,部分地区开始从两餐制转型为三餐制,并且不仅仅只存在官宦之家,普通人家也是如此。但这种情况也仅仅只是存在于那些富裕的家庭,其它的依旧是一日二餐。到了晚清以后,一日三餐才成为人们固定的一个饮食习惯,但也还是没有被所有人所接受,国人真正接受一日三餐的饮食习惯是在民国以后,并被延续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