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传统节日,“中元”之名起于北魏,时在农历七月十五日,部分在七月十四日。原是小秋,有若干农作物成熟,民间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报告秋成。因此每到中元节,家家祭祀祖先,供奉时行礼如仪。七月十五上坟扫墓,祭拜祖先。中秋节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关于节日起源有很多种说法,也有很多关于这天的传说和传统。
中秋节与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并称为中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自2008年起中秋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节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重阳节重阳节即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又称“老人节”。因为《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
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重阳又称“踏秋”与三月三日“踏春”皆是家族倾室而出,重阳这天所有亲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灾”,插茱萸、赏菊花。自魏晋重阳气氛日渐浓郁,为历代文人墨客吟咏最多的几个传统节日之一。下元节下元节,为中国民间传统节日,农历十月十五,亦称“下元日”、“下元”。
中国传统节日的重要性排名,你们心里是如何排序的啊?
传统节日重要性按照指数排名是比较科学的排名方法。传统节日重要性指数测评有四个维度:(1)节日期间人口流动频次;(2)节日期间人们举办活动频次;(3)节日文化及国内外影响力;(4)假期时长和国家重视程度。根据这四个维度,结合我国2016-2018三年节日情况,我国传统节日重要性指数排名前八位分别是:第一、春节(阴历腊月二十三到次年元宵节)。
除旧迎新,家家团圆,着新衣,品美食,贴春联,年夜饭,燃鞭炮,舞狮子,祭天地神灵,除夕请祖先回家,元宵节送祖先归阴,初一晚辈拜先辈,先辈给晚辈发压岁钱,初一始走亲戚,宴宾客等,时间长,活动多,人数众,在越南、韩国、泰国、新加坡、老挝、日本、马来西亚等东亚东南亚国家和欧美华人圈盛行,是最具中华传统文化的第一节日。
第二、清明节(阴历三月清明节气交节时间,公历4月5日前后)既是一个扫墓祭祖的肃穆节日,也是人们亲近自然、踏青游玩、享受春天乐趣的欢乐节日。清明祭祖节期很长,清明节前10日后8日均属清明祭祖节期内。出外工作者一般选择清明节回乡祭祖,是自发返乡频次仅次于春节的节日。越南、韩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同样过清明节。
第三、中秋节(阴历八月十五)。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吃月饼、玩花灯、赏桂花、饮桂花酒等民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是仅次于春节的团圆节。闽南中秋节可长达一个月,薄饼饮酒,喜庆之浓胜过三角梅之红。第四、端午节(阴历五月初五)。端午节又叫龙舟节、粽子节、诗人节等,是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也是纪念伟大爱国者屈原的节日。
节日习俗主要是赛龙舟,食粽子,吟诗抒情等。第六、重阳节(阴历九月初九)。九九归真,一元肇始,是吉祥的日子。人们登高祈福、感恩敬老、秋游赏菊、佩插茱萸、祭神祭祖、饮宴求寿等习俗。有条件的子女往往选择此日给家中六十岁以上老人办宴高会,以示孝敬之道。第七、腊八节(阴历十二月初八)。古人有祭祀祖先和神灵(包括门神、户神、宅神、灶神、井神),祈求丰收吉祥的传统,喝腊八粥是上至朝廷下至贫民的习俗,还有剥蒜制醋,泡腊八蒜,吃腊八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