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陈皮就是橘子皮,但是两者还是有较大的区别,首先陈皮顾名思义新鲜的肯定不行,正宗的陈皮,一般都在三年以上才能发挥出它的作用。也就是年份越长陈皮的功效就会越好,所以首先从时间上来讲,对于果农来说是不允许的,因为果农的主业是果园的管理,哪有时间去制作陈皮。其次,陈皮的制作过程比较繁琐,并不是晒干的橘子皮就是陈皮,一般没有经验的果农是做不成陈皮的,三蒸三晒是基本操作,而且在蒸晒过程,火候的控制时间非常重要,这个过程把握不好的话,陈皮的功效会有很大的差别,当前市场经济价值也就大打折扣,甚至还会出现在存放过程出现腐烂变质的情况,所以从技术方面果农制作也是不合适的。
另外并不是所有的陈皮价格都好,在市场上也就广东四会的陈皮最为有名,价格也是最好的,而别的地方的橘子皮做出来的陈皮就很难达到这个价格,除了品牌缔造的原因,另一方面就是橘子品种以及生长环境的不同,所以制作出来的陈皮价格也是差距甚远,所以从品种来说,这次滞销的橘子也不是制作陈皮的上好原料。最后要说的就是,从成本上核算也是不合适的,制作陈皮需要把橘子皮一个一个剥开,这就需要大量的人工,然后就是繁琐长久的制作工艺,最后流向市场还需要一定的销售渠道,加上本身品牌化的差异,制作出来的陈皮通常也卖不到一个好价格,最后搞不好还有赔钱的风险!所以在多种权重的考虑下,或许把橘子倒掉是最好的打算,虽然有很多的无奈,但是专业的事专业去干才是整理,盲目的头脑发热只会让损失变得更大!关于有人说滞销的橘子可以拿去制作成皮,你怎么看?欢迎大家留言讨论!。
「桔」「橘」同音同义,为什么笔画简明的「桔」还没有完全取代「橘」?
“桔”恐怕一时半会地取代不了“橘”,原因如下。“桔”和“橘”原本是两个不相干的字。【桔】原来的读音是jié,声旁为“吉”,形旁为“木”。《说文》上有“桔梗,草名”的解释。桔梗属桔梗科,多年生草本,中医以根入药。还有一词为“桔槔”,井上汲水用的一种工具,在井旁树上或架子上安装一个杠杆,一端系水桶,一端坠大石块,一起一落,汲水可以省力气,我们国春秋时期已经应用,文献记载最早见于《庄子》。
【橘】音jú,声旁为“矞”,形旁为“木”。橘,“名词,橘子树,常绿乔木,树枝细,通常有刺,叶子长卵圆形,果实球形稍扁,果皮红黄色,果肉多汁,味酸甜。果皮、种子、叶子等都可以入药。”这个解释见于《现代汉语词典》。与“橘”相关的词语有橘柑、橘红、橘黄、橘络、橘子等。从上述情况来看,“桔”和“橘”原本是没有什么关系的,让“桔”和“橘”同音同义的,是定稿于1975年的“第二次汉字简化”。
《二简草案》是在1977年12月正式通过的,当时《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各大报刊都刊登了“二简”方案。1978年3月2日,教育局宣布开始在教科书上试用二简字。但是二简字的试用引发了各界人士不同程度的批评,他们认为二减字纯属生造,字体缺胳膊少腿,难看又难辨。最后二简汉字宣告失败,被叫停。虽然是这样,但是部分二简字在民间流传了将近10年,留下了挺大的影响。
“橘”就是在二简字中很荣幸地被简化成了“桔jú”的。从此“桔”成了多音字。如今“桔”和“橘”也都已经成为了被承认的规范字,但“桔”毕竟属于后来居上吧,《现代汉语词典》上解释“桔”说:“桔”俗做“橘”。可见“桔”与“橘”还不是真正地被平等看待。只是因为“桔”的写法比原来的“橘”简单,人们图方便时,往往就将“橘”写成这个“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