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进退韵、辘轳韵等,其实都是格律诗出韵的现象。2、首句押邻韵与尾句押邻韵格律诗的首句是可以借邻韵的,不被认为出韵:幕下郎官安稳无【虞韵】,从来不奉一行书【鱼韵】。冬、东不同韵。一、什么是出韵?出韵并不是不押韵,作诗不押韵完全是外行,不值得一谈。
诗词出韵是怎么产生的?
问题:诗词出韵是怎么产生的?前言作诗的时候,押韵出问题,不仅仅现代人有这种情况,在古代也有。例如科举的时候,就有举子出韵。甚至古代的大诗人如苏轼、杜甫、元稹、黄庭坚等人也会有这种现象。擅长诗词的曹雪芹在《红楼梦》中也有出韵的现象。一、什么是出韵?出韵并不是不押韵,作诗不押韵完全是外行,不值得一谈。这里是说真正的诗人作诗出韵。
1、韵书与押韵标准诗人作诗以韵书为标准,起于隋唐,隋朝文人制定的《切韵》以后,唐宋朝的韵书都依据《切韵》为基础改编。科举时,以官方的韵书为准,押错了韵,即为出韵,也叫做落韵。2、首句押邻韵与尾句押邻韵格律诗的首句是可以借邻韵的,不被认为出韵:幕下郎官安稳无【 虞韵】,从来不奉一行书【鱼韵】。固知贫病人须弃,能使韦郎迹也疏。
【鱼韵】在唐朝,格律诗首句押邻韵可以,但是尾句押邻韵不行。例如元稹的《行宫》就出韵了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前两句押一东,最后一句押二冬。 冬、东不同韵。 3、孤雁出群格与孤雁入群格明朝人谢榛在《四溟诗话》搞了个孤雁出群格的说法: 七言绝律,起句借韵,谓之“孤雁出群”,宋人多有之。
清朝人仇兆鳌 在《杜诗详注》中提到了一个孤雁入群格:前投幕府诗,本用鱼韵,而起借七虞无字,谓之孤雁入群格。两个人的说法完全相反,同是首句押令韵,明朝人说出群,清朝人说入群。仇兆鳌认为的孤雁出群格是另一种说法: 此题客旧馆,本用青韵,而后借八庚声字,谓之孤雁出群格。《客旧馆》是杜甫的诗,后面会有介绍。
二、为什么出韵诗人作诗为什么出韵呢?1、规则改变这里要拿另一首诗作例子,《七律·长征》种,寒、删混押,作为格律诗的标准,也出韵了。不过,现在很多人都喜欢这样作诗。这是把规则改了,这种情况我们就不讨论了。2、诗人的疏忽诗人作诗也有疏忽的时候,怎么证明他是疏忽呢?很简单,古人科举考诗赋的时候,押韵是绝对不能出错误的,科举中的诗和赋都要求按照韵书押韵。
但是偏偏有考生押错了韵。清朝时,1860年的殿试考生中,诗题为“纱窗宿斗牛得门字”,门,在平水韵【十三元】韵部。"肃门五君子"之一的高心夔自以为状元之才,结果在考诗的时候,记错了 【十三元】这个韵部的字,至于他到底是押错了什么韵,众说纷纭,清人崇彝《道咸以来朝野杂记》 说他错用了“十四寒”;有人说他错押了十一真、有人说他错押了十二文.......他的同门王闿运事后揶揄高心夔“平生双四等,该死十三元”。
总之,高心夔押错了韵,最后仅位列四等,结果一直郁闷到死:”负干济之才,士不得志,年未五十郁郁以殁。"【十三元】中,有原、猿、 烦 、门、 存、 孙等,韵母有an、有en、un,确实很容易搞错。即使曹雪芹也在十三元栽过跟头。三、古人出韵的故事1、曹雪芹错用“宣”这个字”曹雪芹很喜欢用十三元,《红楼梦》中有很多押十三元的格律诗。
但是他也有马失前蹄的时候。《红楼梦》第七十六回中写到黛玉、湘云用十三元联韵作诗的故事:湘云道:“偏又是‘十三元’了。这韵少,作排律只怕牵强不能押韵呢。少不得你先起一句罢了。曹雪芹写这一段的时候,有一个字落韵了:湘云只得又联道:觥筹乱绮园。分曹尊一令,黛玉笑道:“下句好,只是难对些。”因想了一想,联道:射覆听三宣。
骰彩红成点。十三元里有“喧、萱、暄”三个字,但是“宣”这个字却在下平【一先】,所以出韵了。2、杜甫的出韵上面提到仇兆鳌的《杜诗详注》时,提到这句话:此题《客旧馆》,本用青韵,而后借八庚声字,谓之孤雁出群格。杜甫《客旧馆》如下:陈迹随人事,初秋别此亭。重来梨叶赤,依旧竹林青。风幔何时卷,寒砧昨夜声。无由出江汉,愁绪月冥冥。
这首诗的第六个韵脚是:声,属于【 庚】,其他韵脚亭、青、冥都属于【青】。仇兆鳌说这是“孤雁出群格”。按照唐律来说,这个声,其实也出韵了。假如科举的时候作诗,是不能犯这种错误的。结束语出韵,详细一点来说,就是格律诗在押韵的时候,错押了邻韵。例如互为邻韵的冬东不是一个韵部、互为邻韵的江阳不是一个韵部、互为邻韵的青庚不是一个韵部、互为邻韵的先寒删先不是一个韵部。
邻韵只能用在格律诗的首句,否则就是出韵了。至于进退韵、辘轳韵等,其实都是格律诗出韵的现象。不过确实有诗人有意为之。黄庭坚有一首诗,鱼、虞混押,有人解释说:黄太史 诗云: ....... 世多病此诗既押十虞韵,鱼、虞不通押,殆落韵也。殊不知此乃古人诗格。昔郑都官与僧齐己 辈共定今体诗格云:‘凡诗用韵有数格:一曰“葫芦”,一曰“辘轳”,一曰“进退”。
奇石的“韵”是什么,你是怎么理解的?
对韵这字,个人认为是概念的东西,它含括了在直观美的基础上,沉淀着印象空间美。给人以无限想像力。如画龙点睛。往往某种线条与色彩的交融创造了奇迹般的惊人画点,而更好的衬托了画面,达到意韵升华。但韵味的认识,十个人有6个看法不同,这给个人方方面面的不同,而承载差距。所以意韵只是捡石的一个标,个个都说好才是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