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队买!...不会!那么贵,不买!不如家里茶好喝,不买!排队人太多,不买!不知道这是什么东西,不买!...。其实在网红店排队的人分两种。昨天去喜茶逛了逛,确实很多人排队,留心观察了一下,雇人排队的可能性不大,即使有,可能也很少。
你会排队买喜茶吗?
会!和闺蜜一起逛街:“那家店好多人啊,一定很好喝...”排队买!和女朋友吃饭:“你看,人家都喝这个茶,我也想要~”排队买!下班后:“小张,据说对面奶茶店里都是妹子,要不要去看看!”排队买!孤单的一个人:“买杯茶,发个朋友圈,告诉大家一个人也可以过得很好。”排队买!...不会!那么贵,不买!不如家里茶好喝,不买!排队人太多,不买!不知道这是什么东西,不买!...。
为什么有人会去喜茶排长队?
我打算用投资学的理论,来回答题主的问题。在上海生活的那几年,我算是彻底见识了当地的排队文化。王家沙青团、光明邨月饼、喜茶、鲍师傅、Lady M,队伍的长度加起来不知道能环绕地球几圈。这些网红餐饮的发展路径出奇地一致:媒体爆炒,店门口大排长龙。等顾客拔草之后,发现其产品也不外如是,人流也便渐渐散去。好玩的是,这种现象在股票投资里头也屡见不鲜。
前段时间,以前曾合作过的一家公司在香港上市。作为一个很帅的投资客,除了找在里头工作的朋友蹭饭之余,我自然也在想着要不要认购一些股票。作为港股的「金融科技第一股」,它自然具备了「网红」特性,除了吸引了媒体铺天盖地的报道,我所在的投资群几乎每天都在热议(上次这种情形好像是顺丰借壳上市)。这些都给其股价带来了正面效应——上市没几天,股价就从 60 块左右暴涨至接近 100 块。
之后它也复制了大多数「网红股」的上市历程——两个月下来,其股价跌回 70 块。上述现象是因为,不少投资者在「网红股」上市时买入股票前,并没有对公司进行深入调研便贸然入场。等媒体热度过去后,股价自然便回归理性。加州大学 Barber 教授和 Odean 教授有个研究发现,投资者们会跟着新闻去选股——媒体关注度越高,就会有越多投资者交易。
用行为金融学来解释的话,这是因为我们犯下了「可得性捷思」(availability heuristic)的逻辑谬误。我们在决策时,只把那些最容易接触到的、最容易想到的信息当作决策依据,换句话说,我们并没有看到事实的全部。我们在处理社会新闻时亦是如此。我们曾无数次提到过的 Daniel Kahneman 教授和他的语言学小伙伴 Amos Tversky 在 1974 年做了个实验,他们让实验参与者回答:「英文单词里头,是以 R 开头的单词多?还是第三个字母为 R 的单词多?」大部分实验参与者都觉得以 R 开头的单词数量会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