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祁红的生产历史祁门红茶的生产,不是像大家想象的那样是农户直接生产完成成品的,一般在以前,主要是有茶农生产做成毛茶,然后再由茶号进行精制,后来也少量出现过合作社开始农户和茶号共同精制。民国二十一年祁门红茶区域各县茶号之分布一般农户都是制作成毛茶,含水量较高,而且当时基本上只要是晴天,全部是通过晒干进行干燥,如果是阴雨天气,一般茶农也仅仅是通过炭火烘焙至半干就出售给茶号。
茶号收茶之后,基本上会再次用炭火烘干至八成,筛分拼堆后,再次烘至足干。这一插一段话,大家在购买祁红的时候,真的不必过于追求所谓的传统,因为要知道,在那个年代还没有出现木质半自动揉捻机的时候,这一道工序全部由脚踩代替。而且从工艺中看晒干的毛茶,发酵不能完全的受人为控制,在晒干的过程依然有持续发酵的可能性,所以从这一点看祁红传统的工艺并非一定比今日的工艺更好。
但历史不可复原,有可能传统师傅能够认为控制好各个环节的程度,但至少看来今天没人能做到。关于祁红的对外贸易历史祁红当年由茶商各自设立茶号进行收购或者贩卖,各个茶号之间合作较少,相互存在较大的竞争关系。对于出口的祁红,早期都是由茶号运输至汉口,后期全部运至上海出售给洋行负责出口。其中绝大多数是出口至英国。
2、祁门红茶的现状祁门红茶整个产业链有着自己独有的特点,我只能作为一个当地的从业者角度来简单聊聊,难免有些个人观点在里面,如果有着什么不对的还请指正,本人虚心接受并加以修改。树种祁门红茶当地绝大部分是“土种”的槠叶种,以及安徽1号、3号等良种。2010年后也开始有着“箬坑乡”培育出来的红旗一号早种,以及其他品种。
不过经过本人亲身品评以及很多业内人的观点,基本上还是统一认为早种在茶叶口感上会有一些缺失。(我本人并非持有良种茶不如土种观点的人,事实证明很多良种不仅产量大,品质也相当优异,但由于目前黄山区域育种的技术能力和科研投入确实离浙、闽有一定的差距,个人所知近几年好的良种并不多产区祁门红茶目前仍然主要以祁门县全县主要产区,其中现在比较受欢迎的知名的产区有历口、芦溪、闪里、平里、古溪、祁红乡等等,并且抛开工艺上不谈,各个产区因地理环境的不同,口感、外形都有不同的区别,但情况较多,因为红茶口感受工艺影响较大,虽然我能模糊大致分别口感上区域之间的不同,但也比较难准确描述。
但是祁红乡那一带的茶青相对较小,外形是这两年公认比较好看的产区。口感及品质一谈到口感,可能很多人会查资料就能看到所谓的“祁门香”,但是我查过不同的文献资料,也上门拜访过一些非遗大师,其实答案都有不同。但从历史条件的背景上来说,有被称为独特“祁门香”的那个年代还只有祁红传统的工夫红茶。所以可能在祁门香这个概念里面,不必过多苛求。
很多都是商家营销上有着不同的话术阐述,较难看到非常明确的量化标准了。我拜访过非遗传承大师陶自富先生,他也说过如今的祁门香也比较难以表述了。那么如今祁门红茶到底真实的品饮感受如何呢?首先每年大家总会有那么几批茶会出一些花香、果香的。但对于市场上普通的茶叶,陌生人来说,所谓的兰花香、苹果香,除非在碰到真的特别清晰的香气面前。
很多时候香气还是需要靠自己想象的。其次,祁红由于属于中小叶种,其口感香气不如大叶种那么的浓烈,但是其清甜的口感以及柔滑的体验,我依然认为是高品质名优茶较为优秀体验的代表。最后,祁门红茶一般低端茶会打高火,乍一喝感觉茶叶香气浓重,实则茶汤寡淡,回味不足。这个需要茶客们慢慢的去甄别体会。生产目前祁门红茶受到历史影响和当地经济水平因素影响,祁门红茶有着大、中、小不同的工厂、作坊、甚至一些农户自行生产。
坦白的说,大小不同的工厂甚至作坊,由于对茶叶的理解、文化、等影响的因素不同,制茶的水平、工艺要求的程度都有区别,茶叶的品质也有着较大的区别。但我本人也认识一些中青年的茶人,各自都有自己追求的目标和方向,也都在积极吸收和理解其他产区的先进理念和工艺,慢慢的,整个产区都会有所改观。当然本地也有一些比较知名的品牌,确实他们很多的高端茶系列都有可圈可点之处。
但是在有一些中低端茶叶上,很少自己生产,主要靠统一收购后,统一拿回大厂进行筛分、拼堆。这一块对于消费者而言需要一个选择的过程。最后,作为一个做祁红的茶人想说几句话:祁门红茶确实有过曾经的辉煌,巴拿马金奖、英国皇室用茶、国礼用茶等等但也从神坛跌落下,甚至面临着红改绿的命运。但这一切都已近过去,至少有一批像我们这样的人想慢慢的一起去做大、做精祁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