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普洱真的不知道啥标准。但是貌似以前的生普其实是绿茶,我也是今天才知道(怎么知道的看第一张配图),如果是绿茶就好办了,标准就有迹可循了。如果真的以新老版的制茶学说明为标准的话,那么到底什么是普洱也就不明而喻了。我这个回答算不算一个大瓜?我还是认真点回答这个问题吧!曾经看过一个从小在临沧长大,家里有一百多亩茶园的从业者写的文章,他说他小时候跟随父母采茶制茶,也去街上卖茶,还有国营大厂收茶,那个时候不像现在按照山头定价,是按照茶叶等级定价,划分等级要看干茶样,湿茶样。
所谓干茶样就是看外观、条索、嫩度,看黄片看梗。湿茶样就是泡了看茶汤是否浑浊,汤水上面是否有糊点,闻气味有无烘青的痕迹,有无杂味异味。这样就把茶叶划分出等级,按照等级定价,再把加工的茶叶卖给二道贩子,二道贩子也是按照这样的等级划分方法把茶叶倒给勐海和大理的大茶厂,或者直接贩到广州。其中也有很多关系茶叶价格的各种因素,但是最主要的还是茶叶的等级,不是现在讲的山头和古树。
这就是那个云南茶人对当年云南茶的回忆,这是真实的,绝非杜撰。从他的回忆看来,普洱以前的茶叶等级判定的确跟现在的绿茶很像。不过现在很多绿茶也是按照山头来玩了,不知道会不会被玩坏?或者把现在的龙井毛峰瓜片啥的压制成茶饼放个十年八年后,不知道能不能整出点新玩意来?最后想说的是,好喝就行,自己喜欢就好,有些东西不要整的太明白,太明白了没了想象空间不是什么好事。
谢谢邀请!按照国家标准《GB/T22116-2008地理标志产品普洱茶》给出的定义,普洱茶分生茶和熟茶。生茶,国标是这么说的:普洱茶生茶是以符合普洱茶产地环境条件下生长的云南大叶种茶树叶为原料,经过杀青、揉捻、日光干燥、蒸压成型等工艺制成的紧压茶。特别强调两点:其一,干燥方式是日光干燥,也就是在太阳底下把晒干,其它任何方式的干燥都不能叫做普洱茶。
其二,它是一个地理标志产品,产品必须符合普洱茶产地环境条件下生长的云南大叶种茶树叶。许多地区和国家都有大叶种茶,而只有云南大叶种能生产普洱茶。也就是说云南大叶种既可以生产普洱茶,也可以生产绿茶,而其它地区的大叶种,是不能生产普洱茶的。再进一步说,虽然也有晒青绿茶之说,但它比晒青普洱茶多了一道工艺,就是摊青也就是萎雕。
经过摊青的云南大叶种晒青茶才是绿茶,未经过摊青的云南大叶种晒青茶就叫普洱茶。未经自然发酵或人工发酵能不能叫普洱茶?这个问题,在第上面已经明确了,这里再多说两句。国家标准已经将普洱生茶和普洱熟茶分别定立标准,而且没有年份的限制,怎么就非要经过发酵的茶,才能称为普洱茶呢?既然有国标我们当然就得按照国标来做,当然如果以后任何的时候国标改了,那我们就按照新的国标办,目前还是以现有国标执行。
普洱熟茶才叫普洱茶?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了解一下普洱茶的历史。普洱熟茶在1973年才开发出来,正式上市在1975年,而它所参考的工艺就是广东的水发茶,广东、港澳及东南亚华人都有喝类似熟普茶的习惯,比如六堡茶,黑茶之类。市场需求较大,当年为了出口创汇,云南省茶司组织了技术攻关团队,参考了广东水发茶的工艺,研制出了普洱熟茶,投放市场后大受欢迎,很快就占据了市场。
到今天为止,在广东茶楼、食肆提供给食客的茶水多半还是熟普。广东在普洱茶的发展推广上起到了极大的正向作用,可以说没有广东人的推广,也就没有今天普洱茶的繁荣。大家都知道,改革开放最先开始于广东,广东人首先富了起来,全国各地都有广东商人的身影,而普洱茶也随之流向了全国各地。普洱生茶的刺激性比较强,苦涩味较重,对于才接触的人来说并不喜欢,而普洱熟茶的茶性柔和,几乎没有刺激性,汤甜滑润,颜色诱人,因此,在普洱茶流向全国各地的初中期,外省的茶友最先接受的普洱熟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