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普洱的产量接近或超过了年产量十万吨。第二个阶段是2008年以前,经过一些炒作以后,各地的普洱产量得到了提升(各地的意思是除了云南,一些外省滞销的绿茶也做普洱)具体在产量是每年产量开始突破万吨,由小众茶向知名度变化,一些普洱的品牌也通过日复一日的宣传渐渐让人熟知。
感谢邀请! 首先要明确一下概念,“碎银子”到底是什么?传统普洱茶中所谓的碎银子,和现在大量面世的“碎银子”是否是一个概念! 传统普洱茶所称谓的“碎银子”,俗称“疙瘩茶”,也叫“茶头”。是指在渥堆发酵时,由于高温和高湿,造成一些茶凝结在一起,不再是条索状,而是块状。这些块状的茶往往比例还很大,为了避免损失,就常常把这些块状的茶再打散。
因为凝结后过于坚硬,一些茶也无法恢复成条索状,成为一个个的小碎块,这就是“茶头。”因为散碎,又美其名曰“碎银子”。这种茶很多时候是没有经过完全发酵的。 过去的“碎银子”基本是属于“废料”,少有人把它当成好东西,饮用的人较少。往往是市井之民,或者家境稍差的人家低价买来,以解嗜茶之瘾。所以有时在茶厂,这种“碎银子”会散乱堆放,有时甚至几年的货都混杂堆积在一起。
但是后来,品尝的人多了,发现,这种“碎银子”和正常发酵的熟茶相比,因为没有完全发酵,汤色更浓,口感更顺滑,味道更足,并且特别经泡,回甘生津,让人感觉有“老”味,所以开始交口称道,以至于引起大众追捧。 出名了,自然市场需求就会不断扩大,但是作为“生产废料”的“碎银子”毕竟产量有限,那么为了满足市场,怎么办啊?就开始“做”“碎银子”!怎么做?就是刻意的在发酵过程中施加高温,高湿,故意使茶凝结,然后再敲碎,做成过去茶头也就是“碎银子”的样子!这也就是现在我们经常在市面看到的那些“碎银子”了! 至于问,“碎银子”和同款普通普洱茶哪个更好喝,那就要看你说的是哪种“碎银子”了。
如果说传统意义上的“碎银子”,因为它独特的产生过程而具有的特质,应该说和普通茶各擅胜场。虽然汤浓味足,冲泡持久,但终究缺少层次感,所以只能说各有优劣,就看个人口感喜好了。而刻意做出来的“碎银子”,因为缺少那种自然的随机的独特口味,又没有完全发酵的很好的层次感,肯定就不如同款普通普洱了。 以上只是个人饮用普洱的一隅之见,如有不当之处,还请方家指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