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上每转一次场,仅运输费用就接近一半的收益。理论收入应为62500元,若人工成本不计,仅扣除箱体修复,饲喂,养殖工具,场地费等按15%剔除9375元,实际收入约为53125元,月均4427.1元。事实上,养蜂是靠天吃饭,若转场后遇到暴风和连阴雨天气,不仅本次转场没有收益,上次转场时的剩余收入也全部搭了进去。
若万一遇上当年蜜源植物受到霜冻而不流蜜或很少流蜜,或恶劣气候影响而两次转场失败,蜂农连回家的运输费用都成了问题。事实上,看似轻松自在的蜂农,远离家乡和亲人,风餐露宿,孤独寂寞,繁忙和辛苦并非一般人所能承受,加之意想不到的额外支出和难以预测的自然环境,实际收入其实更低,并非常理所能推算和想象的。【图为一对老人带着5岁的小孙子追花赶场,让人顿感心酸】蜂蜜尽管营养价值很高,但又不是生活的必须品,也非稀缺资源。
40年的改革开放,使国民的生活状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但离富裕还有相当的距离。消费水平不足是决定市场供求关系的重要因素,制约着蜂蜜的市场价格。不少蜂农为了满足正常的生活需求,只有迎合绝大多数普通消费者的消费水平,舍弃蜂蜜质量,用尚未酿制成熟的水蜜冒称成熟蜂蜜而推向市场,供其消费。结果是消费者大呼上当受骗购买到假蜜,对蜂蜜市场失去信任,而良知蜂农的纯正成熟蜜又找不到消费市场而怨声连连。
【图为俩个年满75岁的追花赶蜜老人,住在废弃的窑洞内】不论怎么说,就绝大多数的买卖双方而言,买方总是希望价格越低越好,而卖方总是希望价格越高越好。目前,蜂蜜如此悬殊的消费价格,是买卖双方互虐、妥协的不良产物,难以断定孰是孰非。而在市场价值尚未正常体现的情况下,要让消费者真真切切的买,明明白白的喝,让蜂农货真价实的产,心安理得的售,仍尚需时日。
好在国家为了养蜂事业健康稳定的发展,满足国民日益高涨的生活需求,对蜂农的多种生产经营活动给予免息免税支持,部分地区也相继给予补贴帮扶。蜂农只有遵循价值和市场规律,进一步提高养蜂技能,改善经营管理,优化劳动生产率,以数量求发展,以质量求生存,用优质优价和品牌效应占领市场份额,将蜂蜜售价限定在合理的范围之内,在自己获益的同时,也让消费者满意,蜂业才有希望,才会发展。
这个提问者是优质提问,这个问题的回答者,我能看到的都是优质回答,我很少像在这个回答下面,每一条回答去逐个点赞。平常在头条有关与茶叶见到最多的就山头满天飞的普洱式吹嘘,也有武夷山一样的牛肉马肉的天价,像这样都把茶价估计在几百几十的回答是非常罕见的,再一次谢谢理性回答问题的人。中国茶叶有一个魔圈,也许是我们对自己的传统文化不自信,每一次港台的人一鼓吹,价格就上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