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追肥是一项不受玉米种植户待见的农活,没有人愿意干而又不得不干。玉米第一次追肥是在玉米八九个叶子时候,也就是赶玉米大喇叭口期肥效。种植户都知道玉米大喇叭口期追肥效果好,但没有人真正等到玉米大喇叭口期再去追肥,肥料施展劲儿头也需要时间。提前量对农业种植也有一定的作用。玉米第一次追肥时玉米高度正好,第二次追肥的时候就有些高了,当然第二次追肥有查漏补缺的意思,实际是看苗情定苗追肥。
但有一次追肥玉米种植户都难接受,就是玉米籽粒肥,玉米秸秆比人还高,钻进去之后压根儿看不见人,如果赶上雨天还憋气。前几年我和家里老人种地时干过一次玉米籽粒肥追肥,出来后坐在地头上缓了半天气。玉米生长离不开肥料,肥料要想被玉米吸收首先要溶于水,所以无论什么时候玉米施肥或者追肥,都需要及时浇水,或者赶在雨天来临之前。
过去农民为了降低玉米的种植成本,又想着让追施的肥料最快的被玉米吸收,家家户户都提前准备好尿素,就等着天气预报或者老天爷变脸。一看天色变了要下雨,全村子都行动,拉着化肥就向地里跑。玉米雨前施肥或者追肥的效果最好,施肥或者追肥之后赶上中雨效果最好,相当于浇过了大水。毕竟肥料要想被玉米吸收先要溶于水,没有水的参与再好的肥料也不会被玉米吸收利用。
但看天施肥的效果有时达不到预期,六七月的天,小孩子的脸,说变的坏就变得坏,但说变得好就会变得好。有时候临下雨急急忙忙施好了肥,天又晴了。敲个黑板:玉米追肥在雨前效果最好,当然也要看苗情长势。对于弱苗区域要适量多施尿素促进弱苗生长;对于苗情壮的区域多施用磷钾肥,可以促进其生长发育早成熟。有人说尿素类速溶肥赶在雨前施肥比较好,复合肥赶在雨后施肥比较好,从实践经验来看也有雨后追肥的事情,但多数追施的也是速溶肥,而且有一个非常不方便的情况,雨后很难入地,追肥操作不方便。
农村俗话“追肥在雨前,一夜长一拳”这说法科学吗?
农村里总是有很多谚语,大多都是老一辈农民几十年在田里的经验得来的。相信只要接触过种植的人都对“追肥在雨前,一夜长一拳”这句话有所耳闻。不过,这个是否有科学依据呢?很多人的说法不一。所以今天我们就来深入探讨一下,看看这句话到底仅仅是在胡诌还是有根有据。首先,我们来理解一下这句谚语的本意。“追肥在雨前,一夜长一拳”的意思就是说在下雨天之前给作物追肥的话隔一个晚上农作物就会拔高至少一个拳头的距离。
显然,这主要是强调雨前追肥的重要性。那么“追肥”怎么理解?在以前,农民们为了节省成本,作物底肥基本上用的都是农家肥,只有在雨前或者浇水前给作物施放化肥,这种行为就叫做“追肥”。现在我们就可以连起来理解了,“追肥在雨前,一夜长一拳”的意思就是在下雨天之前给作物施放化肥能够让作物在短时间内迅速拔节长高。紧接着怎么来说说这句谚语是否有科学性。
(1)实际上,从化学和物理角度来讲,肥料是否要在雨前施放取决于肥料是什么属性。一般情况下,固体颗粒肥适合在雨前施放,但是复合肥尽量要避开雨水。这是为什么?固体颗粒肥施入土壤中并不能均匀的直接到达根部,下雨或浇水后能溶解大部分肥料,并把肥料均匀的送到根部,能尽快被根部吸收。复合肥按照肥效速度可以分为速效肥料(最典型的代表是“水溶肥”)和缓释肥。
速效肥很容易完全溶于水,所以一旦在喷洒以后遇上雨天,那就很容易被冲刷掉大部分从而影响肥效。“缓释肥”是利用包膜技术将水溶性的肥料包裹住,然后通过时间变化和外接的温度变化,有效成分才能慢慢的释放出来,如果刚撒施了到田里就被大雨冲走,肯定是得不偿失了。(2)“追肥在雨前,一夜长一拳”是否可行还得受施肥方式来控制。
正常情况下,叶面肥下去7小时左右不下雨就行。深埋施肥:由于肥料集中,浓度大,该方法在作物生长旺盛、需水较多的夏季不宜采用,在作物的需水临界期更不能采用。一般在冬闲季节,劳动力充足,且作物生长量不大时可采用此法,让埋入土壤的肥料逐步分解,不断供给作物。但在实际生产中,作物的生长高峰往往也是需肥需水高峰,因此,埋施法常常在温度较高时被采用。
为防止其产生负效应,埋施后一定要浇水,使埋施的肥料浓度降低。利用滴灌设施进行追肥:在水源进入滴灌主管的部位安装施肥器,在施肥器中将肥料溶解,把滴灌主管插入施肥器的吸入管过滤嘴,肥料即可随浇水自动进入作物根系周围的土壤中。其优点是由于地膜覆盖,肥料几乎不挥发,无损失、肥料虽集中,但浓度小,因而既安全,又省工省力,效果很好。
近日在小陈的微头条和私信里都有人在质疑小陈:你这个霍山黄芽茶怎么还搞了个雨前头采,一般别人卖茶的话明前就明前,雨前就雨前,你搞个雨前头采是不是一种套路啊?今天小陈就给各位粉丝科普一下。不是按简单一个明前、雨前两个字就给划分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