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七世纪,随着青藏高原上的吐蕃势力逐渐崛起,这条小路也作为对外通道被加以扩建。唐朝初年,吐蕃为了南下对外扩张,将这条小道再次扩建,并在金沙江上架设了浮桥,打通了通往云南的通道,奠定了茶马古道的原型。所以说,茶马古道最初的形成是由于人畜自然行走和军事所需。而真正让这条从西藏地区通往外界的山路成为商路的,还是从文成公主下嫁吐蕃以后才开始的。
由于青藏高原气候寒冷,牧民们自古都以高脂肪的牛羊肉、酥油和奶类为主食,但这样的饮食习惯会造成过多的脂肪无法在体内分解,还会引起燥热,所以一直严重危害着藏民们的健康,成为解不开的困扰。直到唐朝的文成公主入藏和亲,将中原文化带入藏区后,藏民们发现,茶叶能够很好的分解这些脂肪,又能防止燥热,因此就逐渐养成了喝酥油茶的习惯,并一直保持到了今天。
可是以青藏高原的气候环境并不能产茶,只能盛产良马和牛羊,而中原各地盛产茶叶又正好缺少牛羊和良马,所以,藏民与中原地区的汉民为了各取所需,互惠互利,就自发的雇佣马帮在这条山路上贩运茶叶和马匹、牛羊进行贸易互市。这种以马换差的民间经济往来经过一代代的传承和发展,越发成熟,逐渐形成了一个个固定的集市,汉藏两族的茶商马畈也就在这些集市里买卖交易,而这条运送马匹和茶叶的商路就被后人称之为"茶马古道"。
茶马古道准确来说一共有两条线路,分别是滇藏路和川藏路。滇藏路是从云南洱海一带产茶区出发,经过丽江、中甸、德钦、芒康等地进入西藏的昌都,再由昌都通往卫藏地区。而川藏路是从四川的雅安一带的产茶地出发,进入康定,在康定又分为南北两条支线。北线是从康定向北经道孚、炉霍、甘孜、德格、抵达昌都(即今川藏公路的北线),再由昌都通往卫藏地区;南线则是从康定向南,经雅江、理塘、巴塘、芒康、左贡至昌都(即今川藏公路的南线),再由昌都通向卫藏地区。
除此之外,茶马古道到达拉萨之后,还经过喜马拉雅山口将茶叶运往印度的加尔各答,从加尔各答转发到欧亚各地,使之成为连接中国与西亚、欧洲各国经济的桥梁。茶马古道虽然成型于唐朝,但随着唐朝的败落,这里也曾中断了数百年时间。在宋朝时,因为军力较弱,西南地区关隘尽失,使得中原人与藏区牧民间无法通过原来的路线进行交易。
因此只能将原本在这条商路上形成的主要交易市场就转到了西南地区,这也就形成了后来出现在西南地区的茶马古道分支。直到元朝平定西南后,此前的商路才得以恢复。而且因为元军本身就对马匹的需求量很大,所以元朝政府不但恢复了此前的通道而且还加强了对这条道路的建设,在茶马古道上大力开设驿站,方便了来往客商,使这条商路更加健全,同时也为明清时期茶马古道走向繁荣奠定了基础。
到了明朝建国后,为了发展西南地区经济,明朝又在元朝曾经奠定的基础上继续加强了茶马古道的建设。尤其在实行海禁之后,明朝更对这条西南地区唯一的对外通道加以重视,将其主线及各处支线相连接、扩建,使之像一张巨大的网,把川、藏、滇紧密的连在一起,成为一条能与位于北方的丝绸之路齐名的对外陆路通商要道。走向繁荣后的茶马古道,茶商和马贩大增,原本人烟稀少并非常分散的青藏高原也因为有了这条商路,沿途形成了很多村镇以及商贸中心。
在数百年后的抗战时期,这里已然发展成中国接受外来援助物资的重要补给线,其中的交通枢纽"昌都"甚至成为藏东地区的商贸中心,直到1950年以后才被重庆等内地城市取代。一千多年来,茶马古道不但承载了川、藏、滇地区的经济命脉,还促进了华夏文明与东南亚、西亚文化的紧密融合,无愧为与丝绸之路同样重要的千年古道。。
关于古代“南方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的重要通道,你了解多少?
古代南方丝绸之路共有三条:东线从四川经贵州、广西、广东至南海,史称“牂牁道”或“夜郎道”;中线从四川经云南到越南和中南半岛,史称“步头道”或“进桑道”;西线从四川经云南至缅甸、印度并进一步通往中亚、西亚和欧洲地中海地区,史称“蜀身毒道”。从中可以看出,无论东线、中线还是西线,其起点都是中国四川,可见“天府之国”的大名、“蜀锦”的美誉,自古就不是盖的。
然而,这是一条充满汗水和艰辛的古道,同时也是充满神秘和浪漫的古道。我们的祖先,靠着一双铁脚和一匹骡马,走遍天涯海角、丈量天圆地方,其中的酸甜苦辣,非今日的我们所能想象。怀着无限景仰与膜拜的心情,我写下这样一首歌词——《南丝古道》:马儿走来的地方多么热闹,马儿走去的地方山环水绕。赶马的哥哥呦,怀里珍藏着谁绣的荷包?哼一曲阿妹唱过的歌谣,走千里万里也不会觉得寂寥。
南丝古道,南丝古道,赶马的可还是那个人?赶马歌可还是那个调?马儿走来的地方铺满芳草,马儿走去的地方多么富饶。赶马的哥哥呦,你在哪一个村子里落脚?喝一口阿妹捧上的山泉,甜蜜的味道永远也不会忘掉。南丝古道,南丝古道,千年的马铃还在响,千年的丝绸还在飘!唯愿当年的赶马哥们,还能在我们穿越时间隧道、跨越千山万水的丝路之梦里,在永无止境的坚韧跋涉中,邂逅一路的野花、一路的美景,还有那无处安放、有始无终的浪漫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