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幅画面中一人正在添柴控制火候,其他茶工则双手置于炒锅之内,快速急炒。茶棚之外,茶庄老板正向订购行商展示新茶品质。图8筛茶与揉茶(图8):炒好的茶叶要放在竹箩之内,摊薄冷却之后,反复筛选,轻轻团揉,然后再次下锅,文火焙干。炒后重揉的茶叶,茶汁更容易泡出。团揉时力道要轻,才不至产生碎片和粉末。画面中炒好的新茶薄摊于竹箩之内等待冷却,男子揉茶,女子手持竹箩,筛选茶叶。
通常茶叶要用筛孔大小不同的筛子筛选多次,以分粗细,即便是粗茶也要筛选13次。图9舂茶(图9):有些品种的茶叶,经过晒青、揉焙等工序后,还需将茶叶舂匀舂细,做成茶饼。有经验的茶工会将茶叶分类,按粗、细、老、嫩依序倒进木碓中,力道刚中带柔,直至将茶叶捣成细腻均匀的茶浆,然后用篾箍将茶浆定型,置烈日下曝晒一天,待水分稍干后放阴凉处风干,脱箍后,茶饼便成型了。
画面中一茶工手举木椎用力舂茶,部分茶浆汁液还迸溅到茶缸外壁,定型好的茶饼正在烈日下曝晒,一女子手托一箩晒好的茶饼正准备放回屋内阴干。图10装箱(图10):茶叶加工完成后,由包装工人装茶入箱,准备启运。不同等级的茶叶配置不同形制的茶箱。一般茶箱经木匠制好后,由铅匠包边,再用席子包好,藤条扎牢,为长途水运做好充分的防潮、稳固措施。
画面中两位木匠正在包裹竹席,制作茶箱,另外两名包装工人正在装茶入箱,一手持烟斗的红顶商人坐在不远处的石凳上密切监督茶叶包装的质量。水运(图11):经广州口岸外销的茶叶主要来自福建、安徽、江西、浙江等地,其品种主要有红茶和绿茶两类。茶叶从产茶地运往广州的路线有很多,最便捷的方式是内陆河运结合陆路运输。我们从画面中看到包装密封好的茶箱整齐地码放在岸边,船工驾着竹筏,撑着长篙,满载着茶叶准备启程。
图11茶行(图12):茶叶经过长途跋涉运到广州后,行商需要对茶叶重新进行翻炒。即便是茶叶在产茶区加工时已经炒制过,重新翻炒也是非常必要的。一方面是为了去除运输过程中所受的潮气,另一方面也会根据外商的要求,对茶叶进行深加工,比如将不同的茶叶混炒,使之具有特别的风味,或者加入花香,制成适合西方消费者口味的茶叶。
此外,各种口味的花熏茶,则几乎全部是在广东地区加工制作的,如当时颇为热销的“橙香白毫”、“香片”或“熏香珠兰茶”等花熏茶,多产于广东台山及其附近。图12加工好的茶叶,由装茶工人再次装箱,为了尽可能多的装茶入箱,装茶工人往往站在茶箱内用力踩踏,为的是把茶叶压实,不留一点空隙。茶箱装好后,油漆工要在茶箱上涂饰一些花卉纹样作装饰,并书写茶叶名称,茶箱编号,茶行商号等文字信息。
过秤称量后,船工驾西瓜艇或驳船将茶箱运到停泊在黄埔港的西方商船上。在这幅画面中,为数众多的装茶工人正站在茶箱内用力踩踏,压实茶叶;两位漆工在已装好茶叶的两只茶箱上用毛笔蘸墨书写“熙春”茶名;三名茶工负责称量重量,账房先生端坐于八仙桌前细心记账,桌旁小童研磨观摩。八仙桌上除砚台和账簿之外,还有一个西式笔盒,上插有一支鹅毛笔,供西方商人签字确认之用。
不远处,一位头戴礼帽,身穿燕尾服的西方男子正与行商谨慎交谈,并准备接过行商递上的鹅毛笔签字确认,完成这笔茶叶交易。广东省博物馆收藏的这套12件纸本水粉制茶图,为清朝乾嘉时期广州佚名画家绘制,每幅画均纵34、横45厘米,尺幅大,画工精细,是同类外销画题材中的精品之作,十分难得。更为难能可贵的是,这组外销画逼真写实地以图像形式纪录了广州外销茶从栽培、种植、采摘、加工、收购到出口的各个环节,极大满足了西方客户希望了解中国茶叶生产过程的好奇心。
原文作者:白芳原文来源:《收藏家》2016年11月刊《南粤茗香飘四海——从清代外销画看广州的茶叶出口》(因篇幅限制,原文有删减)《收藏家》官方授权,欢迎分享!如需转载,请私信联系!想了解更多艺术推介与艺术收藏,欢迎使用【文藏APP】,关注【文藏】官方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