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把发霉的味道当做陈香的都是黑心茶商,无论对方如何忽悠,发霉的茶坚决不能喝!3,最早的生茶基本采用晒青毛茶压制成饼、砖、沱等形状的紧压茶和散茶,三五年内茶香高扬,苦涩味较重,茶汤颜色为浅黄色。干仓存放7至10年后,清香逐渐隐褪,苦涩味也随之淡化,茶汤转为金黄或浓稠的琥珀色,滋味醇厚,回甘回甜高显。最近三五年来,为了迎合消费者的口味,弥补生茶香气偏弱的现象,许多厂商大量采用机器烘青手法,一次性提升新茶的香味,这类茶入口清香明显但汤水较淡薄不耐泡,据说也不耐久存。
4,从个人的品饮体会看,品质优良的普洱熟茶具有温胃暖胃的药效,对消食去积效果明显,酒足饭饱之后喝上一泡,很快就能清除腹胀的感觉,但肠道偏热的人不要多喝。年份较浅的生茶偏寒凉,肠胃虚寒胃容易反酸的人最好不喝,七年以上的老茶则逐渐温和,问题不大。5,不讲究喝茶的人都有较为一致的印象,跟其他清香和高香型的茶叶品类相比,大部分人觉得普洱茶尤其是生茶的口感特点不太讨巧,香气不如龙井、铁观音,苦涩味还让普通人难以接受。
但是,个人经验,普洱茶的健身养生功能和价值远远优于其他茶种。6,从个人存茶的心得体会看,普洱茶越陈越香的概念有待进一步验证,或者说表达的具体意义有待推敲。之前看过一位茶友的解答,越陈越香不是说存放越久香气越浓,而是说在合理的仓储条件下,在一定的存储时期内,生茶存放得当,它对人体的养生功效越明显,换句话说,就是越放越吃香,我比较认同和赞成这种说法。
怎样分辨茶叶的“霉变”与“白霜”?
怎样分辨茶叶的“霉变”与“白霜”?茶叶在加工时茶体表面形成的白色物质,农民称之为“白霜”。当茶叶成品因保管不善受潮,开始发霉,生成白灰色的霉菌,农民称之为“霉变”。茶叶“霉变”,是因茶叶没有密封好或暴露在空气中,极易吸收空气中的水蒸气,发生回潮现象,使茶叶由硬变软,由干燥变成潮湿。霉菌孢子在潮湿的茶叶表面开始萌芽生长,形成白灰色的霉菌的菌丝,细看,生长出像小小毛发。
这就是茶叶“霉变”。霉变的茶叶,含有大量的绿霉菌、黄曲霉素等等对人身体有毒害的物质。霉变的白色霉菌用手轻轻一搓就没有了,同时发出霉味。霉变的茶叶,手摸是发软的。霉变的茶叶有毒,不能泡茶饮用。茶叶“白霜”是茶叶加工时,有两种物质形成的。一种是通过人工手搓捻,或者机械揉搓,使茶叶细胞体内的茶碱等物质流出来,经过炭火烘烤,水分全都蒸发掉了,液态茶碱等物质就附着茶体表层,变成白色的“白霜”。
白霜是茶碱等物质,附着力非常紧密,手搓白霜是无法搓掉的,只有通过泡茶时溶解于水而消失。另一种白色茸茸的白毛,是幼嫩的茶叶背面自然生长的叶毛。这种茸毛越多,茶叶越嫩,品质越好。正常的茶叶是干燥发硬,有剌手感,并且有浓浓的茶叶特殊香味。总之,霉变茶叶潮解后发软,白色霉菌易去掉,会有非常浓的霉味,没有茶叶的清香;正常的茶叶干燥发硬,白色物质不能去掉,有剌手感,并有浓烈的茶叶香味。
怎样判断普洱茶上的白霜是不是霉变?
『怎样判断普洱茶上的白霜是不是霉变?主要看这4点!』这里的“霜”和天气中的霜是不一样的,它指茶饼在干净、温度、湿度适宜的环境下的存放过程中,由于茶中多酚类物质在长期缓慢的与空气接触,发生氧化后遗留下的白色结晶体,是茶饼自然转化产生的物体。那么“霉”又是什么呢?茶饼上的霉形成常见的有以下三种情况:第一,茶在制成饼后,水蒸气还未晾干,就被包装起来;第二,茶饼在后期存放过程中受潮;第三,潮湿的环境下茶饼极易滋生霉菌。
以下根据存茶过程中常见情况具体分析,如何分辨茶饼上的白色物质到底是可以饮用的“霜”,还是不能饮用的“霉”呢?1、看颜色和形状「霜」:白色薄如纱,分布均匀。▲图为霜「霉」:颜色有白、青灰、绿色,通常呈块状或椭圆状不均匀的分布。▲图为霉2、闻气味「霜」:凑近闻,没有任何的刺激性味道。「霉」:一闻,鼻息间就充斥着类似植物腐坏的味道,十分刺鼻。
▲图为霜3、能否轻易去掉「霜」:对着茶饼吹一口气,白色的霜就飘散在空中,「霜」对茶饼的附着微弱。「霉」:用手去抹,一抹就往饼面晕开;并且牢牢吸附在饼面上,需借助细软的棉布和软牙刷才可去除表面的霉。▲图为霉4、存在的地方「霜」:仅存于茶饼的饼面。「霉」:不仅在茶饼表面,在茶饼的内部也会有霉。以上是「霜」和「霉」的简单区别,了解以后,我们很清楚的知道,这两种是不同的物质。
「霜」和「霉」产生的原因不同,二者的性质也完全相反。霜可以很容易就去掉,茶中多酚类物质含量极高的茶,会在存储转化过程中产生白霜,至少可以判断这样的茶内含物质是非常丰富的。而茶饼中长了霉的茶品是因为受潮后发生的超出正常饮用范围的变化,这样的茶品由于霉变会滋生大量细菌,不建议再饮用。茶友在存茶过程中,一定要及时查看茶品是否受潮霉变,尤其沿海地区温湿度较高,建议一两月检查一次茶品的存储情况,避免把好茶存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