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馆》是现代著名小说家、戏剧家老舍的一篇杠鼎之作。写于1957年的三幕话剧《茶馆》无疑是老舍在当代的杰作。茶馆,是社会的一角,也是旧社会的一个缩影。老舍先生让《茶馆》中的人物从壮年到老年,然后是父子相承。老舍先生曾谈起过创作《茶馆》的初衷。
《茶馆》诉说的主题是什么?
《茶馆》是现代著名小说家、戏剧家老舍的一篇杠鼎之作。他描写的是从清朝未年戊戌变法失败,到民国初年帝国主义指使封建军阀进行割据、混战,直到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特务和美国兵横行的时期。也是中国人民处在水深火热,灾难深重,奋起斗争的时代。老舍用高超的艺术手法,描绘出众多的栩栩栩如生的鲜明的人物形象。通过这些人物的生存状态,揭示了这样一个主题:只有共产党能够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
别的道路统不行,资产阶级改良主义不行,实业救国不行,乞求洋人不行,委屈求全不行,个人奋斗不行,唯有共产党和社会主义行!这个主题被作者用他那生花妙笔,把活灵活现的人物给表现出来。至于《茶馆》,大名鼎鼎的剧作家曹禺曾说“他的剧作《龙须沟》与《茶馆》是中国话剧史上的经典,他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由此可见,在我国戏剧史上占有多么重要的地位。
如何评价老舍作品《茶馆》的深层含义?
老舍曾经说过:“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用来形容《茶馆》,非常贴切。写于1957年的三幕话剧《茶馆》无疑是老舍在当代的杰作。一个小小茶馆,浓缩了一个社会,包涵了各色人等。茶馆,是社会的一角,也是旧社会的一个缩影。进入茶馆的人多而杂,三教九流,各色人物,都为着各自的目的和需要到茶馆里来活动。小财主们吃饱了饭,无所事事,整天泡在茶馆里混日子,他们提笼架鸟、下棋聊天,逗蛐蛐玩蝈蝈,或带点小玩意儿来炫耀自己的财势。
那些背后有些靠山的恶霸、汉奸,以及他们豢养的流氓、走狗、打手们,在茶馆里寻泄闹事、敲诈勒索。也有挣扎在死亡线上的下层百姓,进出于茶馆为了活命而奔走,有代写书信的、有相面算卦的、有卖耳勺的,有挨街挨桌乞讨、卖儿卖女的……裕泰茶馆掌柜王利发,父亲早亡,20多岁就独立经营。他精明能干,有点自私,但心眼不坏,为了维持一家生活,一辈子小心谨慎,到处请安、作揖、说好话,谁也不敢得罪。
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茶馆每况愈下,无论他怎样努力挣扎,也无法摆脱越来越穷的困境,直至家破人亡,他被逼上吊了。茶馆的房主,民族资本家钱二爷,在戊戌政变失败后,仍坚持要走维新的路,他把自己的房地产全部卖掉,筹集资金开工厂,搞实业救国;奔波了40多年,最后以失败告终。有爱国心有正义感的常四爷说了句“大清国要完”,被在茶馆里专门监视茶客言行的特务押到衙门,吃了一年多官司,把家业耗光当尽,最后不得不靠卖花生豆为生。
剧终是一个寓意深刻的场面:三位老人:当了一辈子顺民的老掌柜、破产的民族资本家秦二爷和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常四爷,在茶馆里最后一次会面了,他们互相倾诉着人世的沧桑,一边自我嘲讽,激怒的咒骂;一边撒起纸钱,为自己祭奠。一个茶馆,三个主要人物,折射了19世纪末期半个世纪中国的历史变迁。a、茶馆儿首先是具有相当时间跨度的“历史概括”。
《茶馆》只有三幕戏,却集中地反映了十九世纪的三个历史时代:①清朝末年1898年初秋、②袁世凯死后的军阀混战的国民初年、③上个世纪40年代抗战结束、内战爆发前夕。通过北京的一个大茶馆——裕泰茶馆,在这三个不同时代发生的形形色色事件,深刻地揭示了半个世纪的时代变迁,作者以冷峻、雄劲的现实主义笔触,以冷讽热嘲的严肃态度,无情揭露旧的社会,揭示出三个旧时代无可挽回的历史命运。
b、三幕话剧容纳了70多个栩栩如生的各类人物,成功地塑造了代表三个时代、三种类型的典型人物:①,出精明能干又“见谁都请安、作揖“的王掌柜,②、性格耿直,“一辈子不服软”的奇人常四爷,③、办工厂,开银号,雄心勃勃的秦仲义。身份不同,个性鲜明。可到头来,最终都是走投无路,为自己祭奠,送葬。“我可没有做过缺德事、伤天害理的事,为什么不叫我活着呢?”这一声声呐喊,一声声困惑,无不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那种民众叫冤无门、走投无路的悲凉情绪和凄惨命运。
c、老舍的《茶馆》采用了新的戏剧结构方式。《茶馆》没有采用当时话剧常见的“中心情节和贯穿全剧冲突”的结构形式。而是采用了“图卷戏”或“三组风俗画”的创新形式:没有一条贯穿全剧的剧中情节,而是用三幕戏反映了三个时代。这一切都显示出作者老舍对旧中国社会的深刻认识和出色的艺术表现能力d、茶馆比任何一部戏都更充分的体现了老舍的幽默艺术风格,他的语言精炼,富有浓厚的北京地方特色。
老舍的《茶馆》中让你印象最深的台词是什么?
秦仲义在《茶馆》结尾说道:“应当劝告大家,有钱哪,就该吃喝嫖赌,胡作非为,可千万别干好事。”秦仲义在第一幕登场的时候只有十二几岁,戊戌变法失败后国事衰微,他凭借着一颗报国之心,变卖祖业创办工厂,想实业救国。他耗尽四十年的心血办起不小的企业,觉得这样可以“富国裕民”。但是他错了,抗战刚结束,他的产业就被政府给没收了,当局不但没有接着好好办厂,还把机器当成碎铜烂铁给卖掉了。
老舍的《茶馆》叫裕泰茶馆,创始人吴裕泰,为什么掌柜的叫王掌柜呢?
裕泰茶馆和吴裕泰没有任何关系。吴裕泰茶庄原名吴裕泰茶栈,创建于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创办人吴锡卿,祖上为安徽茶商世家。吴裕泰茶庄为经营售卖茶叶为主。老舍先生作品中的裕泰茶馆只是碰巧与吴裕泰茶庄的名号相近,实则并无关联。老舍先生在幕启中写道:这种大茶馆现在已经不见了。在十几年前,每城都起码有一处。
这里卖茶,也卖简单的点心与菜饭。玩鸟的、议事的、说媒拉纤的都到这里来。打群架的调解的也来,喝碗茶、吃碗面就可以化干戈为玉帛。这里可以听闻最荒唐的新闻,还可以看到某人新得的奇珍,总之是非常重要的地方,有事无事都可以来坐半天。由此已可以看出,此茶馆非彼茶栈。老舍先生曾谈起过创作《茶馆》的初衷。他说: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是三教九流会面之处,可以多容纳各色人物。
我把他们集合到一个茶馆里,是想用他们生活上的变迁反映社会的变迁。可是,社会变迁是不能离开政治的,我不熟悉政治舞台怎么办呢,就只好取巧让我认识的小人物都到茶馆里去了。老舍先生让每个角色都说自己的事,也说自己与这个时代之间的事。比如名厨去包办监狱的伙食,顺口说这年月就是监狱里人多;说书先生抱怨生意不好,顺口说这年头真玩艺儿要失传喽。
旗人松二爷落魄了也宁愿自己挨饿,不让鸟儿挨饿。老舍先生在每一位出场人物身上都倾注了时代深意。老舍先生让《茶馆》中的人物从壮年到老年,然后是父子相承。用这样的人物关系将整个故事联续起来,将五十年的时代变迁汇集在一个小小的茶馆之中。现代剧作家陈白尘评《茶馆》说:全剧的文字并不多,就写了五十年,七十多个人物,精练的程度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