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如:青藏高原就不适合种植茶树。唐朝皇帝却叫苦连天,不愿意买。我国生产好茶的地方有:1、福建省武夷山地区和安溪县。5、空气质量的要求,茶叶是属于饮品饮料,泡好后就直接饮用的,所以对质量的要求很高,对茶叶种植生产的地方的要求很高,特别是空气质量要好,空气被污染的地方种植的茶树也是会被污染的。
为什么诸葛亮不夺取西藏?
西藏最早被纳入中原王朝版图已经是在元朝的事了,而诸葛亮生活的三国时代距离元朝还有1000多年。他没那个能力征服西藏,也没有那个想法。第一、路途遥远、运输不便,三国时期的西藏还十分神秘,并不被蜀国所熟悉在当时的环境下,即便蜀国占领了西藏全境也没有用处,更何况西藏地广人稀、气候环境不如内地宜居。蜀国登记在册的人口只有90多万,全部迁到西藏去也于事无补。
从公元227年到公元234年,蜀汉丞相诸葛亮为了收复中原,先后发动了多次北伐,都没有成功。234年,诸葛亮在五丈原病死,蜀国被迫撤军。自始自终,蜀国想要攻占的都是魏国的华北平原。西藏就在蜀国的西面,而蜀国却一直想收复中原,没有染指西藏的想法。这是因为当时中国经济最发达、人口最密集的地区在魏国的黄河流域,而西藏在当时人烟稀少、缺乏战略资源。
诸葛亮生活的时代,中国的经济重心、人口分布都在北方集中,而蜀国占据的西南和吴国占据的东南都是地广人稀的区域,更别说遥远的西藏了。蜀国人口本身就非常稀少,没有多余的兵力能往神秘的西藏扩张。在没有川藏铁路和公路运输的条件下,即便蜀国征发全国军队到西藏去,也要徒步穿过川西高原(阿坝州、甘孜州、凉山州)这些未知地带。
这些地区道路崎岖、运输不便,连后勤补给都是问题。更重要的问题是,蜀国人到西藏去能做什么?当然是什么也做不了,只能维持部落状态。西藏处在高海拔地区,物资贫瘠,很多地区都是冰雪覆盖的高原和无法开发的冻土层,仅有的几个大城市也是后世才形成的。蜀国即便占领了西藏,也只会消亡得更快。第二、古代西藏的地理环境恶劣,人口数量和经济水平还不如三国时期吴国的两广、越南地区西藏在中国历史上唯一出现过的强大帝国就是唐朝时期的吐蕃帝国,而此后由于物产贫瘠、宗教之争、气候环境等原因,大体上一直处于分裂状态。
西藏不像蒙古高原那样是一块天然的养马场,拥有丰美的牧草能够孕育匈奴、鲜卑、柔然、突厥、回鹘、契丹、蒙古这样一支又一支的游牧民族。古代西藏的地理环境和物资产出,实在无法支持太多人口在上边生活,所以两千年来只孕育出了一个吐蕃帝国,其他的都是零碎的吐蕃部落或者不起眼的小国家。一直到蒙古人兴起之后,才依靠骑兵的威力登上了青藏高原,距离诸葛亮已经过去了一千多年时间。
西藏本土的经济和人口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而高机动性的蒙古骑兵也不是蜀国军队可比的。蒙古人凭借快马弯刀,甚至打到了东欧的多瑙河流域和西亚的埃及边界上,更何况是近在咫尺的青藏高原。公元1240年,蒙古帝国派一支精锐骑兵从甘肃、青海深入西藏,在西藏的北边杀死了一些吐蕃居民,引起了吐蕃人的恐惧。1247年,蒙古的贵由汗在位时,吐蕃的王公贵族纳土来降,西藏成为蒙古帝国的西南疆域。
此时,距离吐蕃帝国崩溃已经过去了400年左右,青藏高原上分布着吐蕃诸部,再也没有形成过强大的王朝,蒙古的进攻对吐蕃的王公大臣造成了恐慌。在蒙古骑兵的威慑下,吐蕃诸部向蒙古帝国表示臣服。后来元王朝建立,元世祖忽必烈在西藏设置宣政院,并且册封吐蕃首领为“帝师”。直到这时,西藏才首次纳入中原王朝版图,而南宋的宋恭宗就被元朝皇帝流放到了西藏,一辈子跟随吐蕃僧人学习佛教。
西藏不产红珊瑚,为什么藏族人民有这么多珊瑚?
如果你去过西藏,应该就会知道,藏民身上佩戴着的那些,大多数其实根本就不是真正的红珊瑚,无论古代还是今天,红珊瑚都是极其珍贵稀少的,不可能那么普及,当然,西藏也有一定数量的真珊瑚,主要来自古代的贸易与中原的赏赐。从古代到现代,珠宝配饰在藏地都被视作财富,是真正具有商品价值的物件,在古代很长时间之内,珠配在藏地,甚至取代了货币,充当着商品交易之间的媒介,而藏地大多的珠宝配饰,包括珊瑚,都是外来物品,并非本地出产。
藏民佩戴珊瑚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吐蕃时代,人们认为珊瑚可以防止灾祸、止血清热,赐予智慧等功能,藏民也崇尚红色,鲜艳的红珊瑚往往被与太阳联系在一起。藏民女子戴的珊瑚配饰,由桶型珊瑚珠串成,间隔着绿松石、玛瑙,杂色成串,色彩发配非常浓烈,再配上装有佛像、佛经的小银噶屋,华丽盖贵,女子平时戴一串,节日盛装时戴两串到八串,而男子通常佩戴大珊瑚珠子,环绕胸前。
珊瑚极其珍贵,无论古代还是今天,都不可能普及开来古代,红珊瑚是配饰之中红色的不二之选,清朝二品官的顶戴与朝珠上,都会有红珊瑚,可见其珍贵,用今天的眼光来看,红珊瑚通常都出产于温暖的纯净海域之中,不仅采摘困难,而且全球能够出产宝石级红珊瑚的地方非常少:东海东南边缘、地中海北部与夏威夷海域。正因如此,珊瑚无论何时,都是极其贵重稀罕,除了少数的显贵,根本不可能在寻常人群体之中普及开来,变成金银饰品一般的常见物什。
藏民佩戴的大多都是雪巴珠,并非珊瑚虽说如今珊瑚被列入了管控交易的物品,不过这在藏地似乎不起作用,因为感觉藏民身上大多数都佩戴着大量的红珊瑚。事实上,倒并非是这些藏民拥有很多的财富,而是他们很多身上戴的,根本就不是珊瑚,而是一种仿制珊瑚的雪巴珠。这种叫做雪巴珠的琉璃制品,也叫做夏尔巴珠,是喜马拉雅山一带的雪巴人,在十七世纪时仿制珊瑚而造出来的一种琉璃珠,这种琉璃珠外表看起来没有其他老琉璃那么华丽,非常酷似红珊瑚,由于珊瑚过于珍贵,因此使得雪巴珠非常盛行。
因为商业流入西藏的珊瑚古代的西藏,其实是欧亚大陆上的一处聚宝盆,高原之上盛产黄金、麝香、羊绒与各种珍贵药材,由于这里地处中原、印度、中亚与西域之间的要冲位置,所以商业也算非常发达,尤其是在吐蕃时期,藏地经济非常兴盛。由于西藏拥有大量的财富,也用此换来了欧亚大陆各地的各种珠宝,比如珊瑚。西藏的珊瑚来源是多方位的,克什米尔、高加索、尼泊尔、印度,等等。
这些外来的珊瑚,追本溯源,绝大多数都来自于古代的地中海沿岸,产于意大利沿海的珊瑚通过贸易流向各国,又不断流向西藏。高级的珊瑚,来自于朝廷的恩赏千百年来,通过贸易流入西藏的珊瑚,大多都是普通贵族佩戴的珠宝,而真正的上等红珊瑚,尤其是僧侣们所佩戴的红珊瑚,绝大多数都来自于朝廷的赏赐。元朝时期,西藏正式归顺,成为宣政院辖地,当时的藏地僧侣,经常接受蒙古藩王的供奉,其中珊瑚占了很大的比例。
清朝时期,随着金瓶挚签制度确立与驻藏大臣的设立,中原与藏地之间的联系愈发紧密,更多的高品质红珊瑚作为赏赐、供奉,流入了藏地。在藏地还有山珊瑚的说法,特指一种在牧区出土的,红艳多虫眼的古代珊瑚,据说这是产自藏地喜马拉雅山脉的一种远古珊瑚化石。其实,虽然西藏远古时代的确是一片海洋,可西藏所谓的“山珊瑚”并不存在,而且藏民使用的珊瑚从来不会使用珊瑚化石。
种植茶树需要哪些基本条件?我国哪里生产的茶比较好?
大家好,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我来自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普安县江西坡镇万亩茶场,我的家乡是以种茶为主的。种植茶树的基本条件要求有:1、地形地貌的要求,茶树不适合种植在平原和盆地地区,只有海拔高的高原、山地和丘陵适合种植茶树,但是海拔不能太高,海拔太高的话气温就太低了,茶树不宜生长,会有冻伤。例如:青藏高原就不适合种植茶树。
2、光照的要求,阳光是茶树生长的首要条件,光照不能太强,也不能太弱,茶树对紫外线有特殊的要求,所以说高山出好茶嘛!3、温度的要求,一是指气温,就是空气中的温度的,日平均气温在10℃左右最适合茶树的生长,不能低于负10℃,茶树会被冻伤。二是指地温,就是地下的温度,有冻土的地区不适合种植茶树。4、气候的要求,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最适合茶树的生长,雨水充沛,空气湿度大有利于茶树的生长,太热,太冷,太干燥的地区不适合种植茶树。
5、空气质量的要求,茶叶是属于饮品饮料,泡好后就直接饮用的,所以对质量的要求很高,对茶叶种植生产的地方的要求很高,特别是空气质量要好,空气被污染的地方种植的茶树也是会被污染的。4,土壤的要求,一般土层的厚度要达1米以上,不含石灰石,土壤通气性、透水性和蓄水性都要好,酸碱度ph值4.5-6.5为最佳,有机质含量最好在2%以上。
5,水质水分的要求,要水质好水分充足的地区,水质不好或者被污染了也会污染茶树,水分不充足不利于茶树的生长。我国生产好茶的地方有:1、福建省武夷山地区和安溪县。2、浙江省杭州西湖村周围群山。3、云南省普洱市。4、江苏省太湖之滨洞庭山。5、贵州省都匀市和梵净山。6、安徽省黄山地区。7、江西省庐山地区。8、大别山地区。
为什么元军和清军可以在青藏高原作战,而唐军却无法占领吐蕃?
回顾历史的时候,我们会发现一个怪现象,那就是在中原王朝与青藏高原政权的冲突中,元朝和清朝军队远征青藏高原易如反掌,而作为中国古代最强大的王朝,唐朝军队却很难战领吐蕃。那么,为什么强盛如唐朝,却无法征服青藏高原呢?军队战斗力不同蒙古军队和清军有个明显特点,即都是游牧民族组成。如果说20世纪的热兵器时代,坦克是陆战之王的话;在冷兵器时代,骑兵就是战争之王。
在整个中国古代战争史中,游牧民族组成的军队在跟中原地区军队的较量中,总体上是处于上风的。因为骑兵的战斗力首先取决于战马的素质,就像坦克兵的战斗力取决于坦克。大家不会忘记,少数民族是骑兵战的发明者,春秋战国时期的赵国,就是采用了胡服骑射,才称霸中原的。少数民族军队的战马,长在大草原上,那里有凶猛无比的狼群;它们是在狼群的威胁中长大的,如果反应迟钝,它们不等长大就会成为狼的美餐。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就要求它们反应敏捷,判断能力非常强,爆发力惊人,才能生存下来。长此以往,草原上的战马都具备了这样的基因,能代代相传。而一望无际的草原,给了草原马创造了得天独厚的环境,让它们自由驰骋,成为能在战场上处变不惊、随心所欲的骏马。而平原地区,本来就是以农耕为主,没有条件建立广阔的草原,人工牧场长大的战马,就像温室里的幼苗,草原马的素质根本不在一个档次。
而且在平原地区养马的成本非常高,是中原地区政权难以承受的。汉朝时期,汉武帝时期军队的战马一是来自战利品;而是自河套地区,由归降的匈奴部落提供;三是来自中亚的大宛,是李广征讨得来,比如闻名遐迩的“汗血宝马”。甚至李广出征大宛的目的,就是为了良种战马。“宛王以汉绝远,大兵不能至,爱其宝马不肯与。汉使妄言,宛遂攻杀汉使,取其财物。
”《汉书.西域传》从边远地区得到的优质战马,和中原地区的的马进行杂交,改良了马的品质,汉军才能多次征讨匈奴。即便如此,中原地区能饲养的马数量有限,承担不了战争的消耗。元狩四年,霍去病卫青一次出征匈奴,带去战马共有14万匹,回来时只剩下3万匹,一战损失11万匹战马。所以汉武帝之后,汉朝再也没有能力对匈奴发动大规模的战争。
唐朝建立后,同样也面临着战马品质和数量的问题。唐朝初期,唐军只有“五千匹”塞外战马,以突厥战马和缴获隋朝战马为主。《新唐书·卷五十·兵志》:唐之初起,得突厥马二千匹,又得隋马三千于赤岸泽,徙之陇右,监牧之制始于此。经过半个世纪努力,唐军马匹数量增加不少。“自贞观至麟德四十年间,马七十万六千。”《新唐书·兵志》:唐朝的战马都是在草原购买的。
唐朝是鲜卑汉人混血的朝代,所以培养了一批回鲜卑人专门在中原答养马,但安史之乱后,这些马倌都各奔东西,中原地区优良战马开始短缺。到了唐高宗后期、武则天时期及唐中宗时期,由于所用非人再加上战争的多次消耗,军马的数量急剧减少,马政一度衰落。到了唐玄宗开元初年,监牧中的马匹只有二十四万匹。开元十三年(725年),马匹数量有所增加,由原来的二十四万匹,增长到四十三万匹。
尽管如此,中原地区是出不了好马的,优质战马一需要广阔草原,二要有狼群这样的天敌,三要有优秀马倌培训,不然的话,再好的骏马,经过了几代之后也会退化,跟草原马无法比肩。武德九年(626年)七月,突厥颉利可汗亲自率领10余万骑进寇武功(今陕西省武功县西北武功镇),迫使唐京师长安戒严。同年八月,颉利可汗带兵打到了天子脚下——渭水便桥北,距长安只有20余公里。
此后唐太宗对突厥的战略方针,基本以分化瓦解,在其内部制造分裂为主,以李靖征讨为辅。这个时期,东突厥内斗不断(比如突利可汗和颉利可汗就势同水火),自顾不暇,不断有“突奸”卖国投唐,大大削弱了突厥战斗力。不然的话,唐朝能否自卫都是问题,出兵青藏高原更是力不从心。安史之乱后,唐朝由盛而衰,藩镇割据、内乱不止更没有能力出兵西域了。
反观元朝和清朝,都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他们拥有千里牧场,胯下是名震中外的蒙古马。此马是中国乃至全世界较为古老的马种之一,产自内蒙古草原,是典型的草原马种。蒙古马体格不大,但身躯粗壮,四肢坚实有力,它耐力惊人,爆发力强,生命力顽强,能够在艰苦恶劣的环境下生存。8小时可走60公里左右路程。蒙古马在战场上表现优秀,沉着镇定,不惊不诈,勇猛无比。
再加上游牧民族四海为家,充满进取精神,具有草原狼的团队精神,战斗力非一般军队能比,因此他们具备远征的实力。清军依赖的也是蒙古马,骑兵也是其主力,征战青藏高原也不是难事。和西藏力量对比不同唐朝时期,无论是突厥,还是回纥、薛延陀都处于蒸蒸日上时期,军队战斗力强大。东突厥灭亡后,薛延陀趁机崛起,占据了大部分原东突厥的地盘,拥有二十万精锐骑兵,战斗力空前强大。
青藏高原的吐蕃政权,成立于629年,比唐朝晚了11年。吐蕃是松赞干布创立的,成立之时已经统一了西藏,具备跟唐朝抗衡的条件。事实上吐蕃成立后一直在发展壮大、开疆扩土。吐蕃成立40年后,灭掉位于祁连山脉和黄河上游谷地的鲜卑族建立的吐谷浑政权,实力更加强劲。而唐朝内乱不止,开始由盛而衰;先是安史之乱、朱泚之乱,之后是藩镇之祸、牛李党争和甘露之变,没有一天消停过。
而元朝时期,成吉思汗的蒙古大军所向披靡,远征欧洲,西域不在话下。清朝康熙、乾隆时期,也是清朝最强盛时期,出兵西藏不是问题。而元朝和清朝时期,吐蕃已经衰落,(在唐朝末期,吐蕃已经奄奄一息)9世纪后半叶经过一场席卷吐蕃全境的奴隶平民大起义之后,到了10世纪初吐蕃已经四分五裂。严格地说,这时候的吐蕃已经不是一个国家。
这一混乱局面延续近4个世纪,直到被元朝占领,成为其统治区域。这时候元朝出兵青藏高原,推翻那里的政权,就像秋风扫落叶那样容易。相比之下,清朝没有对西藏实行过实际统治,那里的统治者只是接受了册封,拥有很大的自治权。1642年,明朝灭亡前两年,蒙古和硕特部首领固始汗率领和硕特部攻进西藏,建立甘丹颇章王朝,时间长达80年。
1653年,固始汗接受清朝顺治皇帝册封,隶属于中央政权之下。换言之,清朝皇帝没有大动干戈,就取得了对西藏的名义统治权。清朝乾隆时期,清军出兵青藏高原,远征对象是准噶尔汗国。准噶尔是西部卫拉特蒙古中的一个部落,在明末清初形成准噶尔、杜尔伯特、和硕特、辉特部四大部落。清朝和准噶尔汗国的战争,开始于清朝初期,当时清朝进入康乾盛世,八旗骑兵风头正劲敌。
尽管如此,战争也打得非常艰苦。战争从1690年(清康熙二十九年),开始,直到1757年(清乾隆二十二年),才结束,经历3个朝代,三朝,历时68年,最终才平息了息乱,取得了完全胜利。由此可见,清朝的实力是一方面,决心也是一方面。战略方针和格局不同一个王朝的国策,取决于统治者的战略方针。如果统治者像成吉思汗一样,战略目标是开疆扩土,那就没有打不了的仗。
而唐太宗的战略目标是守成,是让百姓安居乐业,不愿意穷兵黩武,所以他没有不惜代价去发动战争,出兵青藏高原。比如按照唐朝的国力,购买游牧民族的战马还是能做到的。但是统治者却认为这样做没用,态度非常消极,即使人家卖给自己也不想买。《唐书回纥传》记载,回纥经常南下强迫唐朝购买自己的马匹,每年都数万匹,有一年甚至达到十万匹。
这对唐朝来说是好事,正好可以用这些骏马准备军队。但是唐朝皇帝却叫苦连天,不愿意买。——“番得帛无厌,我得马无用,朝廷甚苦之。”所以唐朝对吐蕃和西域其它政权的战略方针是和为贵,和亲与“会盟”为主。而元朝和清朝统治者,都非常好战,说好听的是雄才大略,说难听则是穷兵黩武,为了统一西藏花费多少军费也在所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