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盛产名茶,历史悠久,早在夏商就闻名中原,后明时期,郑和远渡重洋,便将茶叶销到大洋比岸。据说大红袍茶还有一段典故:相传古时有秀才上京赶考,走到武夷山下,突然觉得头晕脑胀,昏厥过去,这时正与一老者砍柴路过,见壮,摘了几片山上的树给秀才服下,不多时秀才便醒来了,于是便问老者是用什么将他救活的,那者便了指山上的树,便走开了,怎样谢老者,咱且不提,单说秀才高中之后,身穿大红官袍,乘桥又经此地,为谢老树救命之恩,脱下大红袍披在了这棵树上,从此当地人便将这树称之为″大红袍",致于大红袍到底有无药物之功,恐怕还无人考正。
中国无疑是茶或茶文化的发祥地,日本的茶的种植和饮用,无疑也是从中国传过去的。但是我要说,中国虽然具有悠久的茶的种植和饮用的历史,也具有丰富的茶文化,但茶道却是日本人的创造,虽然茶道的两个主要元素茶和禅都是传自中国,但将两者结合起来并形成后来的茶道的,却是日本人。那么,中国有没有茶道呢?我查阅过一些历史文献,“茶道”一词似乎最早出现在唐代(中国茶的普遍饮用和茶文化的成熟也是在唐代)封演的《封氏闻见记》中。
但这一“茶道”,并非今人所理解的日本流的茶道,为了避免引起歧见,我这里引录一段原文,有点长:“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色额甚多。楚人陆鸿渐(即陆羽)为茶论,说茶之功效,并煎茶炙茶之法,并造茶具二十四事,以都统笼储之,远近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有常伯熊者,又为鸿渐之论广润色之。
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御史大夫李季卿,宣慰江南,至临淮县馆,或言伯熊善茶者,李季公请为之。伯熊著黄被衫、乌纱帽,手执茶器,口诵茶名,区分指点左右,刮目茶熟 。李公为?雨杯而止。既到江外,又言鸿渐能茶者,李公复请为之。鸿渐身衣野服,随茶具而入。既坐,教摊如伯熊故事。李公心鄙之。茶毕,命奴子取钱三十文酬煎茶博士鸿渐。
” 上述一段引文中虽出现了“茶道”两个字,但是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里的茶道显然不是今天意义上的茶道,而是指饮茶的风尚,“茶道大行”,指的是饮茶之风的盛行,常伯熊或陆羽所作的演示,也只是一种煎茶的方法,而且整个演示,使李季公感到很失望。陆羽的一部《茶经》,详述茶的起源、种类及茶的采摘、煎煮和茶具的选用、茶的饮用等,具有相当的理论性和可操作性,但还只是就茶论茶,显然还不具有哲学的底蕴,还没有上升到一种“道”的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