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是先天有智障问题或者是边远艰苦地区,就会受到极大的限制;三是同时还有出身家庭所处的社会位置。如果你出身于书香门第或者是高官巨富人家与出身于贫困家庭的孩子,在受到教育培养方面差别很大。最后是所谓的主观努力,指人生的定位与规划的实施。如果定位晚或者是选择失误都会影响自己才能的展示空间。如有人选择拼搏奋斗的人生,就能弘扬自立自强自律的精神,就会不断进取开拓,闯出一片天地来。
雍正王朝康熙第一次废太子之后为什么又要重新又立回?
《雍正王朝》中,胤礽本该成为赌王的人,结果成了赌徒,还将一手好牌输的精光。当然,这也不能全怪他,毕竟老爸不是省油的灯,兄弟们也不是好对付的人。在这场夺嫡的游戏中,胤礽的职业生涯如同过山车,起起伏伏。他第一次被废时,康熙对其已经失望透顶,为何还要给他机会呢?首废太子,用力过猛热河狩猎时,到处暗藏杀机,八爷等人兴风作浪,伪造调兵手谕,以至于形势晦暗不明。
康熙为了防止中途生变,就废除了胤礽的太子之位,这当中有不得已而为之的成分。当时的康熙,知道自己被“绿”了,心里窝火,再加上也分不清敌友。拿下胤礽,可以起到引蛇出洞的作用,让所有的皇子都觉得自己有希望,可以通过和平手段上位。回京后,局势稳住了,再也不存在安全问题。这时的康熙,就可以腾出手来观察,谁是热河的幕后黑手。
严格意义上来讲,胤礽被废,一大半的原因是自己咎由自取,一小半的原因是因为被人陷害。康熙重新复立他,多少带有一部分矫枉的原因,给胤礽一点机会,看他能不能改过自新。此外,胤礽再怎么说,也是嫡子,这对大清有很重大的文化意义。康熙一向很疼胤礽,在他出生不久就将其立为太子,而且倾注了很大心血。两人父子一场,康熙看在赫舍里的份上,也不想完全放弃胤礽。
以此平衡朝廷局面,制衡老八康熙所谓的议举新太子,其实就是“抛绣球”,看谁抢得欢。那个对太子之位最积极的,就是最可恨的。结果,“绣球”刚刚扔出来,老八一伙人就迫不及待,不仅用歪门邪道为自己造势,还到处拉帮结派。八爷声势浩大,影响力让康熙都有几分忌惮,你老八这么搞想干嘛,是要炸平庐山还是要停止地球运转,你老爸还没升天你都敢逼宫,以后还得了。
所以,康熙必须出手,对老八予以打击,这才有了与佟国维结盟的事。但康熙并没有彻底打垮老八,只是给予敲打,因此,老八的余威依旧比较强大,而且蹲到了暗处。一个有夺嫡欲望的人,指望他压制欲望,无异于天方夜谭,所以,老八虽然受到挫折,但绝不会甘心,后面还会有动作,康熙肯定要对他有所防范。这个时候,把胤礽拉出来,就能抵消老八的作用力。
一个要扳倒太子并取而代之,一个要坐稳太子必须铲除异己,两个人必然有不可调和的矛盾。只要他们两人能够相互争斗,康熙就只用坐山观虎斗。此外,康熙属意的接班人是谁,他当时还不清楚,但对胤礽抱的希望不太大。只要胤礽在台面上,挡住各位皇子的枪林弹雨,那个真正的接班人就相对安全。为了自己千百年后的那点名声剧中,康熙特别在意自己的历史地位,甚至有点沽名钓誉。
他对下面纵容过度,无非就是不想别人说他坏话;为了笼络读书人,让别人点几个赞,给几个好评,他不惜自费给李绂、陈梦雷发工资。所以,他做任何事,都会考虑到自己的名声。胤礽第一次被废,有点仓促,在公告天下之前,已经引来不少非议。胤礽的老师王掞就跳出来,直接骂康熙“不教而诛”了,这是一个很不友好的恶评,传出去有损圣德。
康熙想要弥补,无非就是两个选择:一、大兴文字玉,将传播此事的书籍和人一并销毁,彻底改写这段历史。这样做,虽然补住了“不教而诛”,却会让康熙背上另一个坏名声。二、再给胤礽一次机会,让天下人看看,皇帝还是蛮仁慈的。第二套方案,无疑是对康熙最有利的,你王掞不是说我不教而诛吗?那好,我给他一次机会,能不能把握就看他自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