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等我去睡觉之后,茶叶其实并没有做完,剩下的就由父亲和母亲两个人合作完成,一般做茶叶做到夜里两三点,有的时候收的茶草比较多,甚至要做到凌晨天亮。等到天快亮的时候,茶叶烘干了,就由父亲直接拿到乡镇上的茶叶交易市场卖掉。那时候天刚刚亮,山路上不好走,不过父亲他们因为常年走习惯的原因,所以即使不打手电筒也能摸黑前行。
等父亲卖茶叶的间隙,母亲会上床睡一会儿,然后起来还要做早饭,而父亲卖完茶叶回来之后去睡两个小时,然后起来上山采茶。多半下午的时候,他就会提前结束采茶的活动,而到茶山上去,等着别人来卖茶叶。基本上整个茶叶生产季节都是这样,周而复始的劳作,其实那个时候根本挣不到什么钱,也就是一点手工费给我们补贴一下家用。
但是在这样长期的耳濡目染之下,我喜欢上了喝茶,而且有喜爱和家乡的岳西翠兰。岳西翠兰是在传统兰花茶的基础上,结合当地的工艺,重新在1985年前后创制出来的一个新的全国新创名茶。因为岳西的地理环境比较优越,土质肥沃疏松,降雨量丰富,森林覆盖率高,阳光通过松树和其他的树木散射到茶树上,更适合茶叶的生长。因为茶树是一种喜欢耐色光的植物,而不喜欢强光直射。
再加上岳西海拔较高,茶叶种植生长的时间较长,因此氨基酸含量和芳香物质的积累比较多,茶叶的品质优越。所以,这些岳西翠兰在市场上的受欢迎程度越来越高,消费者对它的评价也越来越好。就是我自己冲泡一次来的时候,基本上都是用玻璃杯,因为这是绿茶最简单也是最好的冲泡方式。看着翠兰在杯中沉浮旋转,跳跃起舞,似兰花一样展开,悠悠清香扑鼻,确实是一种让人心旷神怡的感受。
同为茶文化兴盛的朝代,宋代喝茶与唐代有什么区别?
茶在中国有着非常悠久的文化,从著名的陆羽的《茶经》中我们可以看出,茶在当时唐朝社会以及是一个非常普遍的事情了,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高度发展、社会安定,为唐代各种茶道类型的形成奠定了丰厚的物质和文化基础。唐朝人烹茶用一个小鼎烧水,在鼎里直接放入茶叶,再加入食盐、生姜、橘子皮、葱、薄荷等调味品,总之想放什么放什么,然后煮熟饮用,跟我们现在熬稀饭、煎中药差不多,叫做“煮茶”。
《茶经》是唐代中叶时期的著作。我们来看看书中的内容:陆羽《茶经》饮有粗茶、散茶、末茶、饼茶者。乃斫、乃熬、乃炀、乃舂,贮于瓶缶之中,以汤沃焉,谓之痷茶。或用葱、姜、枣、桔皮、茱萸、薄荷之等,煮之百沸,或扬令滑,或煮去沫,斯沟渠间弃水耳,而习俗不已。意思是说:茶的种类,有粗茶、散茶、末茶、饼茶。(要饮用饼茶时)用刀砍开,炒,烤干,捣碎,放到瓶缶中,用开水冲灌,这叫做"夹生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