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全手工才是好壶”正是制约紫砂发展的毒药,他正在把紫砂拖入一个停滞不前的深渊,正在慢慢吞噬紫砂这个行业的健康肌体。在这里科普一下什么是双气孔结构?紫砂的气孔特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包裹在团聚周围的石英,粘土等单一矿物与团粒之间形成的链状气孔群。
什么是紫砂目数,该怎么选?
作为一个紫砂从业者,对紫砂文化有特殊的感情,希望紫砂文化不断发扬传承,因此我从专业的角度分析和回答,如果不容易理解,请留言交流。首先我们需要先了解什么是紫砂矿料?紫砂矿料主要由粉砂碎屑及胶结它的粘土矿物质组成,粉砂碎屑的主要成分是石英,含少量的黑白云母和长石,褐铁矿等,石英碎屑孤立地分布在胶结物中,成基底式结交。
胶结物为粘土矿物质,主要成分是高岭土,并含有一定量的水云母及赤铁矿等。紫砂矿料经过粉碎,筛分,提纯,陈腐,练泥,甚至调砂等工艺形成所谓的紫砂泥。紫砂的目数,是形容紫砂泥料的粗细的,以60目为基准,相对目数越大,泥料越细腻,反之则越粗糙。在紫砂壶发展年代中,紫砂泥的目数在20目-100目,清朝早期为35目,清朝中期为55-60目,1958年以后开始出现机械过目,目数稳定在60目左右,朱泥比较细腻,目数在80到100。
常规来说,40-60目的壶较多,尤其是60目,物理性、冷热急变性都在较好的控制范围内,既能表现出细腻之美,又有砂质的古朴感,通过养壶,无论是光泽度还是透气性都非常好的。壶友们最关心的是,这个目数的高低,会影响到紫砂壶的品质或者使用效果吗?业界普遍认为目数的高低一定会影响到紫砂壶的质感呈现。目数越高的紫砂泥,越细,那做出来的紫砂壶,也一定是相对更细腻的,颗粒不会太过于粗大,如图中80目一定比40目更显细腻。
反之,目数低的紫砂泥,做出来的紫砂壶,一定相对颗粒更粗些,手感也不会那么细腻,紫砂的质感应该更突出。那么有些壶友认为目数和紫砂壶的透气性有关系?也许有,但影响不大。紫砂泥料的透气性是由紫砂矿料组成物质和从矿物到泥料演变的工艺决定。而不是外观颗粒大小来决定的。不能说把紫砂泥料磨细了,它的气孔就会少了,或者把紫砂泥料磨粗了,气孔就会增加了。
在这里科普一下什么是双气孔结构?紫砂的气孔特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包裹在团聚周围的石英,粘土等单一矿物与团粒之间形成的链状气孔群。链状气孔群的成因,是原始团粒之间,单一矿物之间及团粒与单一矿物之间,在成型干燥过程中形成的空隙及烧成时团粒,粘土发生收缩形成的空隙,只不过空隙已经细小,一般宽度在20微米以下,有的甚至小于10微米,延长度不等。
另一种气孔是团聚体内部形成的微细气孔,是团粒内部矿物之间在烧成过程中,因收缩不一致而形成许多的细微气孔,一般在1.3微米左右。这两种气孔便是紫砂特有的双气孔结构。因此壶友在选紫砂壶时,首先是自己希望入手的泥料和壶型,喜欢颗粒质感的,可以考虑目数低,喜欢壶细腻表面,可以考虑目数高的泥料。以上的观点,欢迎留言交流。
手工紫砂的意义是什么?紫砂个人使用价值在哪里体现?
说到“全手工”这个话题应该是老生常谈了,为何还要来说,还是因为不少的朋友在紫砂壶选购的时候非“全手工”不买。而过分夸大“全手工”紫砂壶实际价值的不外乎几种人。1,刚接触紫砂的初级玩家2,带有目的性的一些商家3,有“全手工”情结的偏执玩家。而真正的理性的玩家是根据自身的经济条件再结合壶的品质来进行选购,而不是太在意全手工还是半手工。
只买好壶,而不是贵的壶。那什么是好壶呢,这里再次啰嗦几句,谈下我自己的理解。好壶就是优良的泥料加上精良的做工和优美的整体造型。跟是否借助模具是没任何关联的。很多朋友觉得只有“全手工”紫砂壶才有收藏的意义,半手工的成型由于借助到磨具,所以觉得就没有收藏价值了,这其实是不正确的观点。一把好的半手工作品和好的全手工作品都是凝聚了制壶艺人的心血和智慧的结晶。
工具总是在进步的,模具也是工具,只要是能做出有美感,有艺术感的作品,方式方法是可以多种多样的.我们可以追求“全手工”,但是不等于唯全手工论,不等于我们要对借助模具成型的壶嗤之以鼻,从而在一些经济利益的驱使下恶意诋毁它的价值。好好的一个良性发展的行业,一旦涌入一些别有用心的炒作,行业的发展就变味了。而“全手工才是好壶”正是制约紫砂发展的毒药,他正在把紫砂拖入一个停滞不前的深渊,正在慢慢吞噬紫砂这个行业的健康肌体。
在此传说下,只要是全手工的壶就好像是壶中贵族价格疯涨,只要是半手的,哪怕它如何精美价廉也低人一等,无人问津。在这种趋势下艺人们不再花精力去创新去思考如何把壶做好,只会把更多功夫都花在如何把壶做的更像全手工。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是紫砂行业发展的黄金时期,也正是大规模开始使用模具的时代,由于模具使用的逐步普及,新的器型层出不穷,可以说是百花齐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