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常用景德镇瓷器沏茶,但从来不用牙膏或小苏打来清洗茶具。这是为什么呢?原来是因为景德镇瓷器所用泥料极为细腻,大多在1200-1300目以上,而且烧成温度很高(前面已经说过),这就使得景德镇瓷器的密度很高,放大镜下的微孔非常小,釉面已经能保护到胎体,杂物脏污很难渗入瓷器,清洗起来自然就要方便许多。为此,小懂也做了一个试验,专门将茶水倒入一个景德镇盖碗,放置至少3天之后,盖碗已是一片脏兮兮。
一起来看看。▲茶水浸泡3天后的景德镇盖碗及其底座,布满茶渍。然后呢?然后小懂只是对着水龙头随便冲了冲,一下有光洁如新了。▲清水冲洗后的盖碗及其底座,不留半点茶渍。4一招辨别景德镇全手工茶具景德镇但凡做得用心一点的茶具(茶杯、盖碗一类),都是全手工制作的(全手工制胎 全手工作画),那么如何看它是不是全手工呢?怎么看胎体是全手工的?答案是:看底足。
全手工的茶杯或盖碗,有一个特点,底足是一个直角(L型),特殊造型除外。因为手工制胎的时候,制作者要用立坯刀在立坯机上对底足进行完善,使得制成后的底足成了一个直角。而模具做出来的茶具,底足往往是一个圆弧形,因为圆弧形的底足更方便脱模。这可以说是全手工和模具瓷器的最明显区别了,很业余的人都能分辨得出来。▲全手工与模具做出来的主人杯,从底足能看出区别来,全手工的底足基本是一个直角,而模具做出来的杯底,则是一个平缓的弧形。
▲工艺师用立坯刀立坯(图片来源于网络)▲用立坯刀给主人杯杯底立坯(图为示范图,并非正式作业图)当然,现在也有些仿手工的在脱模后,会用立坯刀对底足进行修改,增加了业余爱好者的分辨难度,但这种比例非常之低,而且这样修出来的底足也不够自然,通过从其他角度能看出并非真正的全手工。至于全手作画的分辨,说来也简单:拿同批次的两件作品出来,如果画是一模一样的,那绝对是贴花的。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中的浮梁就是如今江西景德镇的浮梁嘛?
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名作《琵琶行》里琵琶女自叙身世,说年轻时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但是后来又老大嫁作商人妇。那么怎么又飘落江湖呢?“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琵琶娘子的丈夫是个茶商。茶商去哪儿买卖茶叶?诗里交待很清楚,是“浮梁”。这里所说“浮梁”就是现在所说景德镇。清代道光年间所作《浮梁县志》说“浮梁地属古番,至唐为县,始曰新平,改曰新昌,再改曰浮梁。
”景德镇制瓷大放异彩是在宋代真宗时期。《浮梁县志》记载,“宋真宗遣官制瓷,贡于京师”。也就是说在宋真宗之前景德镇制瓷虽然历史悠久,但发展的都是民窑,而宋真宗时才开始有官窑制瓷。而宋官窑在景德镇创烧的“青白瓷”打破了“南青北白”的格局。景德镇的瓷土可以修胎时精工修致薄胎。在薄胎坯上先刻花,再施青白釉,刻纹深处就釉厚,釉色蓝绿。
而刻纹浅的地方因为釉色薄而釉色偏浅绿或白色。这样烧制出来的瓷器因为白里显青,所以又叫“青白瓷”,也叫“影青”。因为瓷器贡于京师,“应官府之需,命陶工书建年 ‘景德’于器底,天下于是知有景德之器矣”。“景德”是宋真宗的年号。后来因为景德镇烧制的青白瓷得到了宋真宗青睐,于是宋真宗就把年号“景德”赐给此地为镇名,景德镇因此而得名,一直沿用至今。
《宋会要辑稿》记载“江东东路饶州浮梁县景德镇,景德元年置”。从宋代开始制瓷业在景德镇得到大力发展。除了瓷土的原因之外,景德镇制瓷能得到大力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昌江。再好的瓷土也需要无杂质的水来拌和成坯。而且昌江各支流流经之处多是制瓷原料和燃料产地,方便运输又减少人力耗费。处于水系发达地区的景德镇自唐宋以来都告昌江水道形成销售路径:自上可达祈门,自下入鄱阳湖经赣江转至广东,还可自鄱阳湖经九江转长江内销或外销。